提示:近來機器人較多、網站若有停頓、請隔10分鐘後再試
簡體 
功能說明 比例分佈 吳地歷史小地名查詢
[參考] 吳語區聚落地名一切類名的統計和釋義
排名 類名 數量比例 吳越音 吳越義
111852
4.7%
ʥiæ 陽平

[如字]

211214
4.45%
kʰan 陰平

不是平常說的「坑」。
①山裡的河流,和溪同義,一條小溪叫「一條坑」(你沒看錯哦!),這種用法最多。
②山溝、山坳、山間平地,這也是常用義,山村多孳生於此。
③小海灣、海岸線內凹便於停船的地方,見於嵊泗。
派生方式A:山溝=>山溝裡的河。在山區地名里,溪流、山溝常用同一個詞,漢語的「谷、澗、溪、溝、沖」都有這種現象,相互派生,在山民眼裡,兩者是同一物的兩面。據古訓,谷本是山裡的河流,《爾雅》「水注谿曰谷」,古代溪也用為山谷、山坳,寫為異體字「谿、嵠、磎」。不信的話,可看看今天說的「山溝」,也是「山坳、水間河流」兩種意思。
派生方式B:上下凹=>水平凹。「坑」如何能派生出海灣呢?我們平時講的「坑」是「上下凹」,海灣是「水平凹」,其實質是一樣的,這和吳語區「嶴(山坳)-澳(海灣)」派生也平行。
今天普通話講的「坑」(土坑),是這個詞的一種表現,在地名裡能看到它更深層的內核。

3塘溏10645
4.23%
dɔn 陽平

大多不是池塘。
①堤岸,這類地名較多。尤其指精心修筑的堤岸,如沿河老街的兩岸叫「上塘、下塘」,河堤叫「塘岸」。北宋「吳江塘」是一條橫跨東太湖的長堤,兩邊都是太湖(類似左圖)。
②由堤岸轉移為河道,這類地名最多,尤其在太湖平原。作河道義的「塘」多是人工開鑿或整治的,相當於今天的「運河」。太湖平原,淺水沼澤一片,開運河是為了獲得一條連續的陸道,用於拉纖、避浪,水陸並行,久而久之,河堤義的「塘」也就有了河流的意思。「塘」一般作為交通工程開發,比如唐代「元和塘」是為了溝通蘇州城和常熟,宋代「致和塘」(新婁江)是為了溝通蘇州城和昆山。
③水池、池塘,這類地名較少。也是堤岸的轉移義,見於浙江吳語,有些是「蕩」的訛記。
現在受讀書教育的影響,常把地名中堤岸、河流義的「塘」解釋為池塘。另吳語「塘、蕩、堂」音近,地名裡常有混用。

49974
3.96%
ou 陰去

不是「桃花塢」的「塢」。
「塢」(陰去)是吳語地名土字,方言義是「山溝、山坳、山間平地」,佔據吳語區中部的大部山地,這個地形詞,浙東用「嶴」、皖南用「沖」、太湖西岸用「岕」,和「坑」的核心義也重合。「塢」是吳語區(含徽語)特色地名詞,吳語區內部非常多,外部很少見,一般來說,徽語、太湖吳語、浙南吳語三者的共同地名詞很少,而「塢」是少見的跨越者。「塢」的語源,過去一直不解,2015年,有一位台州網友提出:地名詞「塢」是吳語動詞[烏陰去](方言義下陷,吳語廣泛使用)的派生。這個說法符合地名詞的產生原理,解決了語源問題。(很希望這位台州網友看到後聯繫小站)

5里裡9395
3.73%
li 陽上

里(居住聚落)和裡/裏(外的反義)是兩個詞,簡化字合併。
①聚落通名、即村,如「陸里、沈里、吳里」,這類地名吳語區很多,是里的古義。
②方位詞,和「外」相對,如「大塢裡、斗塘裡、灣裡」,這類也很多。
③距離單位,如「九里橋、三里亭」,這類較少。

69206
3.65%
dʏ 陽平

吳語常用後綴,放在地理名詞後構成地名,如「蕩頭、塢頭、墩頭、堰頭」,相當於北方話的「子」,頭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78716
3.46%
ka 陰平

[如字] 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87649
3.04%
se 陰平

[如字] 山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9灣壪𡿞彎7425
2.95%
ue 陰平

用為「河灣、海灣」時寫為「灣」,用為「山坳、山溝」時寫為「壪、彎、𡿞」,語源都是「彎」。

106996
2.78%
lin 陽上

能翻越山脈的路、或泛指山路,很少指山峰、山頂。

116701
2.66%
tsʰən 陰平

[如字]。數量只統計「單字+村」的地名,因為地名記錄者會在任何村名後加「村」字。

126301
2.5%
pan 陰平

斷頭河、水系的末端(浜和濱不同)。
太湖平原一帶把一頭不通的小河叫「浜」。過去土匪强盜多,農民不敢在大江、大湖邊安家,一般把村巷建在「浜」的盡頭。「浜」上還配有柵([sɑʔ]),晚上關柵,可封浜,外船不能進入。兩頭通的河,需要設兩道柵,所以「浜」更安全方便。「浜」主要集中在太湖平原圩區,是蘇州、嘉興兩市的第一大地名。浜密度最高的地方是嘉善縣,1602個自然村有603個帶「浜」字,超過1/3。現在,「浜」也泛稱普通小河道,地名上除了「某家浜」這種最常見的名字外,還和多種河港通名結合,形成「某涇浜、某塘浜、某港浜、某漊浜」等名稱,但浜一般置於詞末,仍保持河流末端、不通的含義。「浜」的語源不明,目前没有好的解釋,是做太湖地區特色地名。

13田甸殿淀澱埏5619
2.23%
die 陽平

田的各種雅名。
甪直有個村叫「宮殿」,查清代地方誌是「公田」。吳語裡「甸、殿、淀、澱」和「田」和都是[d]聲母,只有聲調區別,地名裡常用为「田」的記音。
①「埏」見於溫州「梧埏」,是「吳田」的雅化寫法。
②吳語沒有「甸」的地理說法,是記音,和雲南、東北的「甸」沒有關係。
③「殿」除了寫田,還用於寫道教、民間地方神靈的建築。
④吳語沒有「淀」的湖泊叫法,多數是記音。
⑤一些「澱/淀」地名和「澱山湖」有關,如昆山「澱/淀湖、澱/淀金、澱/淀山」,「澱山湖」是歷史地名。(澱是「沉積」,淀是「湖泊」,簡化字合併為淀)。

14宅垞澤5592
2.22%
zɔʔ 陽入

村落通名,即村。
「宅」本是房屋,但口語裡房屋說屋,已很少說「宅」。「宅」在太湖平原沿海地區尤其密集,是上海第一地名。浦東有兩個北宋村名:唐鎮鄉「嚴家宅」和「汪家宅」(據張鴻奎《浦東新區移民地名及移民由來研究》),可見「宅」在上海地區歷史悠久。浦東靠東南的一半陸地,是明清成陸的,其村名也大多用「宅」,「宅」地名在上海地區從北宋到明清一直繁榮發展。吳語沒有「澤」的湖泊說法(少數歷史、文教地名如「震澤」除外),方言「澤、宅」白讀同音,地名裡的「澤」大多是「宅」。

155237
2.08%
tsɔn 陰平

田產,不能指村。
吳語地名的「莊」,意思是田產,如「朱田莊、胡田莊、雅田莊」,境内有19個村名裡「田莊」兩字叠用,「陸四房莊」指地主陸家四少爺的田,「官莊」是政府的田,「義莊」是救濟族人的公益用田。田產是「莊」的較老的義,漢語裡「莊家」即地主,「做莊」即當地主。華北村名的「莊」本來也是田產,但由於大量使用,泛化為村,和田產已經沒有關係了。吳語區的「莊」未泛化為村,不能把村叫「莊」。「莊」在黃河、淮河下游最密集,是北方特色很強烈的地名,吳語區由北向南遞減。

16嶴㠗墺隩澳坳岰垇乢岙4514
1.79%
æ 陰去

山坳、海灣。
這個地名現在多寫為「岙」,傳統寫法很多(見左),通用語寫為「坳」,方言調陰去,和「凹」陰平不同,和「坳」的聲調符合。地名核心義是「低凹、內陷」,常用義有:
①山溝、山坳、山間平地,和「塢、坑、沖、岕」同義。
②海灣、海岸内凹處便於停船的地方,該義寫為「澳」。
以上兩義是同源的,山坳是「下凹」,海灣是「內凹」,實質都是凹,這種派生也見於「坑」,可參考「坑」釋義。

173687
1.46%
①蘇州 ɦy 陽平
②廣豐 hə 陰平
③不詳

有至少三種方言義:
①音同于,防洪堤圍成一圈稱「圩」,其岸稱「圩岸」,田和村莊都在「圩」中,是太湖平原常見地貌。「圩」本是圍字,吳語白讀同于,淮語區也用該地名,念圍。太湖平原的圩,一般都是該義。
②音虛,大寫是「墟」,集市,是一個古老語源,普遍見於東南、華南,吳語也用,如廣豐(hə陰平),吳語區集市義的「圩」主要分佈在南部,不如華南地區普遍。
③同淤,泥沙沉積的地方,見於浙江吳語,如金華,這類使用較少。
以上三個「圩」,意思無關聯,異詞同字。

18垟洋3550
1.41%
ɦian 陽平

田、大片平野。
吳、閩共同地名詞,甌地寫為「垟」,北面的台州地區、南面的閩地多寫為「洋」。

19巷行3472
1.38%
ɦɔn 陽去

村落通名,即村。
「巷」是太湖平原的正式村名,「宋巷、吳巷」即宋村、吳村。在農民認識裡,巷即村,沒有「巷子、弄堂」的含義。「巷」村名在太湖平原中北部最密集,這裡是低窪的湖蕩河網地區,村莊依河流分佈,居民出行全靠船,沒有像樣的巷道,「巷」在本地不是「巷子」義。「巷」在上海地區大量寫成「行」(行、巷吳語僅聲調區別),如「王家行、陳家行、張家行、陳行、楊家行、薛家行」,上海有個區叫「閔行」,在我的視角裡,應是「閔巷」。從古文字(籀文、小篆)看,「巷」應分析為義符邑,聲符共,義符顯示和聚落有關。今「巷」通語表示街道(如《說文》里中道),吳語表示村落,是同一原始概念的兩個表現,從義符邑看,村落義應更為古老。「巷」是漢藏語同源詞,馬蒂索夫的STEDT漢藏語數據庫同源編號#5776,構擬祖式[grwaŋ],藏文[groŋ]用為村落。

20溪谿豀磎嵠3283
1.3%
tɕʰi 陰平

山間河流。
音同欺,聲母送氣,普通話「念半邊」是錯誤審音。溪有很多異體,如「谿、豀、磎、嵠」,在古代這個詞同時用為山谷。溪的分佈特點是「主要用於山區、平原地區很少」,可見早期義是山谷,後來轉移為山谷裡河流,再泛化為一切河流。

21沖衝充3055
1.21%
tsʰon 陰平

山溝、山坳、山間平地,和「坑、塢、嶴、岕」同義。
「沖」是南方大地名,遍佈湖北、湖南、安徽、廣西、廣東、貴州等地,跨越幾個方言區。吳語區「沖」主要分佈在皖南,地理上和安徽、湖北連城一片。吳語核心區使用「坑、塢、嶴」山坳地名,「沖」往往被忽視,但它的數量不容小視。

22埭垈岱𡉑廗大3008
1.19%
②da 陽去
①de 調不詳
③dɔn 陽上

「埭」大部分不是堰壩,方言發音和意思有三種:
①[da]:這類最多,見於吳語全境,韻母和「埭」字咍韻[e]不合,是俗詞源,吳語指條狀地形,相當於「排、條」。沙地吳語把田埂叫「埭頭」,把田裡的直溝也叫「埭頭」。「埭」也用為量詞「一排、一條」,一座房子稱「一埭屋」。又派生為「一趟」,來一趟叫「來一埭」。「埭」甚至泛化為村,前後排村叫「前埭、後埭」。這類「埭」在吳語裡根基很深,可單說單用,人們知道它的詞義。有的地方促化為「達」。
②[de]:散見於吳語各地,該音和「埭」字咍韻[e]嚴格對應,文獻義是堰壩,這類「埭」一般只固化在地名中,在口語裡已很少單用單說,民眾大多不知道它的含義。溫州話尚存「河埭[de]」一說,指「河流岸邊以土石修築的擋水的堤」,是僅存不多的活證據。
③[dɔŋ]:吳語方位、處所詞,常寫為宕或蕩,意思是「這裡、此處」,「鄒家埭」相當於「鄒家處」。這類帶鼻音,和「埭」字不合音。
以上三種「埭」在吳語區都很多,其中①和②不是文白讀(吳語白讀咍-泰對立,土著地名詞不用文讀音)。用字方面,「埭、𡉑、垈、岱」都是常見寫法,「大」見于常熟等地,「廗」見於常州地區(據范炎培、钟敏《略說常州地名中的方言字》),其中「大」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232781
1.1%
ɦiø 陽平

[如字]

24鿍𡶶絳𡹷降岡崗罡堽2651
1.05%
kɔn 陰去

分兩類,第一列是真,第二類是假:
①第一類是「鿍」(降𡶶絳𡹷降),方言去聲,地形指土條、山脈,口語裡極常用。語源是「杠」(去聲),這是一個俗語源,吳語土話指條狀物,皮膚劃痕稱「一條杠」,打麻將時四個同牌一條也稱「杠」,北方話、普通話也用,如「單杠、雙杠、把字杠掉」等。
②另一類是「岡」(崗罡堽),字書是平聲。「岡」(山丘)是文教、書面用詞,吳語土著一般不講,真正的岡地名在吳語區是極少的,「岡」大部分是對第一類「鿍降𡶶絳𡹷降」的記音。「崗」對「岡」增加義符,意思一樣,吳地老地方誌裡還能見到「罡、堽」,它們是「岡」在早期隸化時形成的不同書寫風格,屬於異體字。
吳語區大分部「岡、崗」地名都名不副實,實質是「鿍」類。南部吳語的連讀變調屬後強式,對後字聲調保留較好,對這兩個字調的辨別力好。在北部吳語裡,後字位置幾乎不能分辨上、去調,地名裡這兩個字的混淆很厲害。

252596
1.03%
ŋe 陽平

[如字]

262555
1.01%
kʰʏ 陰上

[如字] 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272388
0.95%
kɔn 陰上

不是港口,是河流。
「港」是吳語區最常用河流通名,對應北方的「河」,一條河稱「一條港」。「港」在通語裏表示「港口、碼頭」,傳統吳語裡沒有此義。在農村,「港」是最活躍的河流用詞,大量用於河港名字,也常單說單用。江浙滬地區諸多河港用詞中,「港」是最沒有限制的,河港不論大小長短、曲直、是否斷頭、是否人工開挖都可以叫「港」。「港」也常被誤寫成「江」,兩者只有聲調差別,吳語小地名裡的「江」大部分是「港」。

282257
0.9%
oʔ 陰入

房子。吳語房子叫「屋」,「房」指房間或借指子嗣分支,如「大房(大兒子)、二房(二兒子)、三房(三兒子)」。

29畈阪坂岅2256
0.9%
fe 陰去

田、大片平地。
如上饒「姚家畈、沿畈村、邱家畈、柘村畈、田棚畈、陳潭畈」,「畈」是長江中下游跨方言重要地名詞,民間異體有「坂、阪、岅」等(這些字還有其他地理含義)。

302237
0.89%
miæ 陽去

[如字] 鄉下小廟供奉各路神靈,不限於佛教神。

312220
0.88%
tən 陰平

土堆、土臺(比山小)。
太湖平原上分佈著密密麻麻的「墩」,其中很多是史前人類居住遺址,如「綽墩、羅墩、高城墩」等,昆山有個古鎮叫「千墩」(今千燈),得名自吳淞江沿岸「千把個墩」。古代太湖平原洪水反復,早期居民居住在「墩」上,漢唐以後,築圩盛行,防洪有了新方法,這些「墩」逐漸被廢棄,成為田野裡一個個隆起的土臺、土饅頭。

32源原塬2139
0.85%
ȵiø 陽平

指流域,不是水源處。
吳語地名的「源」指溪流所過之處滋潤的一大片地,相當於「流域」,和「源」的讀書義稍有不同,分佈以浙西南最密集。「原、塬」大多數也是「源」的記音,不是平原義。

33壟壠隴龍𡋱2101
0.83%

多種條形地貌。
地名裡派生義很廣,有「田岸、堰岸、條形山谷、條形石堆、條形小山」等,用詞也極多,有「壠、壟、隴、龍、𡋱」等。亦用「礱」字,本是木磨,但浙南地名裡大多用為「壟」。其中「龍」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34涇逕徑2081
0.83%
tɕin 陰去

小河。
「涇、浜、漊」是圩田中最小規模的河流,「漊」是從溝演變來的,「浜」一端不同,「涇」無此要求,形態較自由。「涇」是吳語地名俗字,和字典裡的「涇」沒有關係,在今天口語裡已很少單說,但作為河流名,「涇」在太湖東部極常見。明代《吳中水利全書》記載的10515條河流名中有2767條「涇」,占1/4,是吳地第一河名。北宋郟亶《水利書》吳地277條次河流中有72條「涇」,占26%,可見在北宋「涇」已是吳地較常見的河流名。很多涇是人工開挖的,可以從以下方面看出:
①名為「橫涇」的特別多,吳縣有19個帶「橫涇」的村名,橫是跨越主幹河道,多為後起河港。
②名為「官涇、泗涇」的也很多,「官涇」是政府開挖的,「泗涇」即私涇,是民間開挖的。
③涇很多冠以雙字,如「雙涇沿、南雙涇、雙涇」上,吳縣有15個帶「雙涇」的村名,表明曾經能產性很高,分佈密集。
④唐代在蘇州、常熟之間修南北向的「元和塘」,其東西向垂直支河大部分叫「涇」,它們的形成原因和歷史較明確。
涇的語源不詳,有認為是「徑直」之徑。

35坪平2060
0.82%
bin 陽平

平坦地形。
「坪」即「平」,泛稱各類平坦地貌,如「戴家坪、蓬蒿坪、茶坪、大田坪」,主要用於山區,山區平地是優質資源,惹人注意,成為地名。其中「平」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362023
0.8%
ɦou 陽平

[如字]

371998
0.79%
po 陰去

擋水的堰。
吳語傳統稱壩為「堰、埂、塍」等,「壩」是較新的通用語,和「堰」同,吳語區不用為垻子(平地)。(「壩」是堰,「垻」是平地,簡化字合併為坝)。

38角埆谷各1993
0.79%
koʔ 陰入

角落、邊角。
吳語沒有「谷」的地理叫法,山谷叫「坑、塢、嶴、岕」,「谷、各」和「角」 同音,大多是「角」的記音。

391894
0.75%

地名尾綴,甌語的「底」指「裡面」。
如永嘉「塘底、大坑底、底東山、底坑、潘坑底」,底多見於你南部吳語。(據盛愛萍《溫州地名中的方言詞及其規範問題》)

401865
0.74%
tɕi 陰平

地基。
用為「宅基、屋基、倉基、住基、厝基、田基、舍基」等,本是地基,泛指「地塊、那一片」。

411779
0.71%
kɔn 陰平

大河,遺跡型地名,無產能。
「江」不是隨便用的,宋代郟亶《水利書》記吳中大河流277條次,只有1條叫「江」。吳地的普通河流一般不稱「江」,這並不是因為不夠大,而是因為「江」是歷史地名,民間沒有產能,如同今天不把旅店叫「客棧」,像蘇州只有「吳淞江、婁江」等少數幾條,它們是上古留下的。今吳語地名裡的「江」絕大部分是「港」(河流,非港口),兩字只有聲調的區別。《吳中水利全書》比較規範,絕大多數寫「港」,計1516條,只有少數寫「江」,計85條。但今天的地名志裏,把「港」大量記成「江」,因為很多記錄者只有普通話知識,沒有鄉土知識。

421232
0.49%
tɕiɔʔ 陰入

[如字] 比擬地理上的低處,如「山腳、墩腳、嶺脚」,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431616
0.64%
dɔn 陽平

香火類建築。
吳語地名裡,「堂」是房子,但不是普通的房子,通常是宗教活動、社會活動場所,如「廟堂、道堂、庵堂、三官堂、觀音堂、墳堂」等,提到「堂」,一般是要燒香的,活人住宅一般不能叫「堂」。「祠堂」主要見於宣州吳語和南部吳語,太湖片吳語族觀念較淡,祠堂很少見。另外,「塘、蕩、堂、宕」吳語音近,地名用字常互混。

441512
0.6%
ɦou 陽平

河流(通用語)。
吳語區河流,以「港、涇、浜、瀆、溪、坑」等命名,很少用「河」命名,但在知識分子記錄時,會在詞尾加上、換上「河」字,使得「河」的數量增加。吴地稱「某某河」一般是官府的命名,明代《吳中水利全書》裡已經出現。統計數量不含叠名,比如「某涇河、某浜河、某漊河」不統計。

451458
0.58%
ø 陰平

[如字]

461436
0.57%
zɿ 陽去

[如字]

471375
0.55%
dø 陽平

土坑、水池。
「潭」核心義是「凹陷」,有水、無水都可以叫「潭」,酒窩蘇州話叫「酒靨潭」,地名裡常用為水池、湖泊。「潭」做水池講,大小都可以,「漊潭」直徑數米,是農田蓄水池。蘇州東南有個「鑊底潭」很大,直徑數公里。《吳中水利全書》有25個水澤叫「龍潭」,全國自然村有「龍潭」三千多個,是個常見地名。「潭」地名廣泛分佈於黃河以南,其中長江以南地區更多。

48塔䃮墖1348
0.54%
tʰaʔ 陰入

多數石頭。
①石頭,這類地名最多。亦寫為「䃮」,又叫「石塔、岩塔」。石頭叫「搭」普遍見於浙江吳語和徽語(紹興[tʰæʔ]/績溪[tʰɔʔ]),含「石塔」兩字地名有78個,如「石塔培、石塔塢、石塔壪、石塔頭」等,它們不是「石頭做的佛塔」,而是指石頭。
②佛教建築,這類數量其次,老地方志也寫為「墖」。
③山頂或山間的平地,見於建德,少見,音不詳。(摘自地方志)
④荒地或草地,見於松陽,少見,音不詳。(摘自地方志)
⑤見「搭」,送氣音,和「塔」發音有差異,方位處所詞。

49嘴咀渚珠1343
0.53%
tsʮ 陰上

嘴的各種記字。
指凸出形地,像「鳥嘴」,如「伸出湖面的陸地、伸出平原的山脈」等。上海有「陸家嘴」、無錫有「黿頭渚」,都是指伸出水面的陸地。吳語地名後字的「渚、咀、珠」大多是「嘴」的記字,方言僅聲調區別。「渚」不可解釋為「水中陸地」,這是文教、讀書義,吳語沒有這個地形說法。「渚」在宜興張渚及附近幾個地名裡較特殊,念區上聲或去聲,語義不明,見「渚」。

50洞硐垌峒1318
0.52%

[如字]

511303
0.52%
din 陽平

[如字]

52窯瑤搖遙1294
0.51%
ɦiæ 陽平

位於地名尾字多為「燒窯」的「窯」,用於燒磚,位於首字時多為姓氏「姚」。

531267
0.5%
lʏ 陽平

[如字] 有一部分是「漊」的記音,意思是溝、小河,如「黃泥樓、田雞樓」等,見於太湖平原和紹興一帶。

541236
0.49%
tie 陰去

[如字]

551137
0.45%
mən 陽平

用途很多,如「龍門裡、廟門、嶴門、裡塢門、陸家門」等,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561120
0.44%
vɔn 陽平

房間、家族分支。
傳統吳語,「屋」是房子,「房」是房間,「房」也借做子嗣,傳統地名裡通常指「家族的分支」,大兒子叫「大房」,二兒子叫「二房」,村名「吳四房、陸三房」指「陸吳家四兒子處、陸家三兒子處」。

571096
0.44%
lon 陽去

弄堂、小巷,聲母是[l]。
太湖平原上的「弄」村名集中在高地(常熟北部、上海岡身以東),因為低地村莊沿河發展,難以形成較長的巷弄。河網地區村莊的「弄」深度以3-5家常見,太深了離河遠,生活不便。

581071
0.43%
ban 陽平

[如字] 主要出現於邊緣移民區,如金壇、溧陽等,和太平天國和清軍大破壞、外民移入有關。

59埂更1009
0.4%
kan 陰上

各種條形地貌。 「埂」派生義和「壟」一樣豐富,吳語區不同地方指「田岸、河堤、壩堰、淺溝(金華)」等,如蘇州相城「戴埂上、朱埂上、周埂上、旺埂上、鄭埂上」,這是堤岸義。

601007
0.4%
zan 陽平

平地,有多種內涵:
①農業工作的場地,農民把能「摜稻」的地方叫「場」,可以是家裡的院子,也可以是田野間平地,今農家多指院子的地面。
②在蘇州山區,農民把山間小平地叫「塢」,大平地叫「場」,如西山鎮「戚家場」、光福鎮「蔡家場」,山地優質資源,冠姓是大地主。
②鹽場,後來發展成地名,見於浙東沿海地區。

61998
0.4%
ŋø 陽去

[如字]

62浪郎琅朗廊998
0.4%
lɔn 陽上

大多數是「上」的記音,吳語音同「浪」,如「許梗浪、長埭浪」等。

63952
0.38%
tʰe 陰平

[如字]

64兜斗㘰912
0.36%
tʏ 陰平

含義豐富:
①浜兜,指小河盡頭較寬廣處,像一個「兜」(左圖),這類地形便於停船,孳生村落,這種最常見。
②《水利備考》認為湖州地區的「兜」即「圩」,即四周圍起來像一個口袋。
③湖泊,見於吳江地區,如澄湖西岸的「黃泥兜」是一個直徑2公里的小湖。
④見「斗門」,古代對閘的叫法。

65888
0.35%
tsin 陰上

[如字]

66舍厙857
0.34%
so 陰去

村落通名,即村,來自於茅棚。
蘇滬地區,地名的「舍」傳統上也寫為「厙」(注意不是庫),如青浦「王家厙、傅家厙、陳家厙、翁家厙、李厙涇、李厙、袁厙、康家厙」,地名裡兩者同音,「厙」是「舍」的俗字。「舍」的字義是房屋,但在吳語裡,較老較土的用法是「茅棚」,各地都有些殘留用法:
①上海、崇啟海農村一帶,過去最貧苦人家住「環洞舍」,這是一種用蘆葦搭成的半圓形棚棚,比草屋還簡陋,「環洞舍」也是過去沙地人拓荒創業的歷史記憶。
②蘇州農村把雞、鴨住的棚叫「舍」,把雞、鴨進棚過夜叫「上舍」。
③蕭山把草屋叫「草舍」,水面上用毛竹搭的簡易房屋叫「漁籪舍」。
推測,「舍」村名在形成時是貧苦人家搭的簡易房子,數家成堆,形成村落,在吳語地名裡和「寮、廠、鋪、蓬」同義,今通語叫「棚」。不過,地名早期含義早已被人忘記,今「舍、厙」只相當於「村」。「舍、厙」在蘇滬地區是历史悠久的老地名,500年前正德《姑蘇志》就記有「常舍、趙舍、馬舍、郁舍、蔡舍、陶舍、尚舍」等36个舍村名。
(感謝嘉諒及「沙地一家人」東冬、張小雪、江海之舟等網友提供家鄉信息)

67牌排派856
0.34%
ba 陽平

「牌、排、派」在地名裡常混用,可識別的有:
①「牌」在地名裡主要用為「牌樓(牌坊,左圖)、石牌、界牌」等。
②緩坡、緩坡上的梯田,後者也稱「排田」,見於浙西南。
③「排」常是「牌」的民間寫法,如「排坊、排樓、石排」。
④水上運輸的「木排」,如「木排行、木排地」。
⑤「派」有時是以上字的記音(雖然聲母不同)。

68855
0.34%
pie 陰平

[如字] 主要見於徽語和宣州吳語,主流吳語使用很少。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69849
0.34%
kʏ 陰平

[如字]

70798
0.32%
vən 陽平

[如字]

71783
0.31%
pʰu 陰上

中型河流通名。
「浦」在吳淞江流域最密集,吳淞江的支流大多數叫「浦」,可追溯到唐宋甚至更早。「浦」是吳地早期主幹河港,漢《越絕書》常見「浦、瀆」,可見至少有2000年本土歷史。北宋郟亶《水利書》記錄的277條次較大河港中,「浦」的多達169條,占絕對數量,其中很多名字沿用至今,例如「青邱浦、鳳里浦、古浦、戴墟、鳳里」等。

72783
0.31%
ie 陰去

壩、堤。「堰」是吳語傳統說法,「壩」是普通話、文教說法,意思是一樣的。

73755
0.3%
dou 陽去

[如字]

74748
0.3%
kaʔ 陰入

有多種來源:
①保甲制,若干戶編為一甲,以民治民,前綴多為數字,如「三甲、六甲、八甲」,散見各地。
②鹽業地名,鹽丁數戶編為一甲,前綴多為數字,見於南通,如「三甲廟、九甲壩、七甲埭」。
③家的記音,見於無錫、丹陽,如「高甲里、湯甲里、馮甲里、大鄔甲里、沈甲里」,吳語「家、甲」一般不同音,地名裡家字促化,變得同音。
④浹(小河溝)的記音,見於溫州,這類較少。

75寮竂尞遼僚了寥741
0.29%
溫州 liɛ 陽平

茅屋,泛指簡陋房子,和「廠、棚」相當。「寮」是吳、閩、粵、客家、畬族共用地名詞,很重要。

76701
0.28%
pe 陰去

[如字]

77692
0.27%
tsʰø 陰平

偽地名詞,吳語沒有「川」的地理說法。
①太湖一帶的川多為「穿」,如「川心涇、東川港」等,義穿過,分佈零散而少量。
②吳語區最大一片「川」地名在皖南,據王振忠《歷史地名變遷的社會地理背景—以明清以來的皖南低山丘陵為中心》,皖南「川」是雅化地名,古徽州讀書人多,他們將家鄉地名的「培、那、坡、坑、灣」等地名改為書面語「川」,以擺脫鄉土氣,比如「雞公尖」改「姬川」、「呈竹培」改「呈川」、「豬坡」改「珠川」、「鮑家那」改「鮑川」、「栗樹底」改「連川」、「洪琴」改「洪川」等,被改的原地名,地理意義上和「川」沒有太多關係。
③永康、縉雲也有很多「川」地名,杜曉波《永康、縉雲一帶川尾化地名考析》:「有人推測,永康川尾地名最多之時,三分之一村落地名後綴為川」、「川字多為士大夫甚至粗通文墨的人用來作為改易地名的最常用之字,多用在書面尤其是譜牒上使用」。
今天,我們看吳語區的「川」村名,文雅字面較多,有「琴川、梅川、潁川、蘭川、文川、賢川、瑞川」等,和村名的土俗風格不類,可見以上說法是可信的。

78685
0.27%
tsʰan 陰上

不是現代義的工廠。
①茅棚、草屋,如金山話把紅白事搭棚叫「搭廠」,地名如「茅廠、毛廠、溫州廠、台州廠」,「茅廠」即茅棚,「溫州廠、台州廠」即溫州、台州移民的棚戶。
②由茅棚發展為野外的「作坊」,如地名「苧廠、靛廠、青廠、窯廠、瓷廠、鹽廠」等,「靛廠、青廠」是加工染料的作坊,在普通房子裡生產的叫「坊」,在野外棚子裡生產的叫「廠」,這是現代詞「工廠」的來源。
「廠」造字義是「無壁的房子」,語源大概就是「敞開」的敞。

79峰埄645
0.26%
fon 陰平

[如字]

80漊婁628
0.25%
lʏ 陽上

溝、小河。
據蔡佞調查:「蘇州東南鄉車坊農村,漊尚能單用,農民知道漊是“田裏通水的溝”。」今天,漊在吳語區各地含義稍不同:
①「漊」在太湖平原農村主要用於小河名,是最小的河,通常比較荒野、原始,名字也比較土俗,如「豬婆漊、蟑螂漊、黃泥漊、百腳漊、田雞漊、棺材漊、鴨頭漊、菖蒲漊、筲箕漊、盤蛇漊」等,形態上和溝接近,蘇州農民把田中的蓄水池稱「漊潭」,一般作為灌溉使用。
②太湖周圍吳江、湖州等地的「漊」,和「港」同義,泛指普通小河,語義自由。
③紹興地區「漊」指袋形的河,一端不通,類似蘇州的「浜兜」。
在蘇州農村八調方言中,「漊」顯示為陽上調,和韻書裡陽平的「漊」沒有關係。明《吳中水利全書》對「漊」的功能有一些闡述,結合今方言使用情況,我們可以猜測一下早期「漊」是這樣的:它是圩內一套緩衝旱澇的水利系統,由一個蓄水池(漊潭)和一條連通圩外的水道(漊)組成,通過閘、壩、水竇(涵洞)等方式穿透圩岸,用來調節圩內外的水平衡。
「漊」在蘇南、浙北發生語義分化,說明這個地名詞有悠久的歷史。

81欄攔蘭嵐615
0.24%
le 陽平

多數用為「牛欄」,即牛棚,嵐是雅化字。

82614
0.24%
zʮ 陽平

通用語地名,通過文教傳播。
「池」傳統吳語稱「潭、蕩、漾」等,在蘇州農村,老人仍然不懂「池」。過去文教勢力越強的地區,現在用「池」做地名越多,比如太湖周圍、錢塘江下游,過去越偏遠落後的地區,用「池」做地名越少,比如浙西南。

83匯會渭601
0.24%

[如字]

84壇坦墠600
0.24%
溫州 da 陽去
台州 dɛ 陽去

大平地、曬穀地。
大量見於溫台地區,溫州音[da]陽去、台州音[dɛ]陽去,和「坦、壇、墠」廣韻音都不嚴合,這三個都是土俗字。各地用義如下:
①溫州,「坦」指空曠地、大場,如「曬穀坦、空坦」。(據洪瑞欽《對溫州地名中幾個方言字音義的探討》)
②台州,「坦」基本義是低,高低說「高坦」,也指平,特別指平地可以曬東西的地方(對山地居民來說,低、平常是同一地貌),也可指山間平地,院子可說「島坦」。(感謝東越木香、索然Faraway提供家鄉話)。
③婺源有「墠」,意思是「面積較大的平地」,音不詳,疑與此同。(據侯嘉媛《明清以來婺源地名景觀演變初探》)

85598
0.24%
ka 陰平

[如字]

86峙嶼士598
0.24%

島。
浙江沿海地名,其中「嶼」是本字,「峙、士」是「嶼」的白讀記音,普通話「讀半邊」。其中「士」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87鋪埔577
0.23%
pʰu 陰去

口語裡「鋪」指臥具,地名裡含義多樣:
①簡陋住處、茅棚,地名裡常指「棚戶區、移民村」,如金華「江西鋪、福建鋪、温州鋪」,「某某鋪」相當於「某某棚」。这類較多。
②古驛站、郵遞系統,如「三里鋪、五里鋪、十里鋪」,在地圖上連成線,沿著古官道分佈。這類較少。
③由「商鋪、當鋪」等發展成地名。這類最少。

88571
0.23%
di 陽去

[如字] 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89蕩凼氹548
0.22%
dɔn 陽上

水池、湖泊。
規模可大可小,小到下雨後形成的路面積水,大到一望無際的湖泊。小型的如「茭白蕩、藕蕩、魚蕩」,鄉野無名小湖統稱「白蕩」。大的湖一般有專名,不再叫「蕩」。沒有水的土坑叫「潭」,不能叫「蕩」。方言裏「蕩、塘」僅聲調之別,但意思完全不同,前者「河堤、河流」,後者是湖面。地名用字裡「蕩」常和「塘(河流、堤岸)、宕(處所)、堂(香火建築)」相混。

90坎墈堪磡堪勘514
0.2%
kʰø 陰上

這些字,大概是同一個原始詞的記錄,地名義含義很豐富:
①凹坑、深坑。
②山壁、岩壁、臺階。
③壩堰、堤岸。
經過分析,①應是本義,②和③是轉移義,這個詞也是「門檻」的來源,今吳語地名裡用②、③較多,用①較少。
今吳語不分韻尾,但這些字都是-m韻尾,可見已有歷史。這些字選「坎」為代表大概合適,「坎」更早的字形是「凵」,象形味道很濃,「陷」是其同源詞,也暗示本義是坑。如果視角在深坑裡,那麼「坎」就是陡壁,所以能在地名出派生出「山壁、臺階、河岸、壩堰、埂」等意思來。

91洲州512
0.2%
tsʏ 陰平

能識別的有如下:
①見於皖南長江沿線,從地圖看,「洲」是水中、水邊陸地。
②用為「蘇州塘、溫州場、杭州塢、溫州峙」等,來源和大地名的「州」有關。
③各種記音,尤其是「周、週」的記音。

92坵丘邱503
0.2%

農田、田的量詞。
地名如「九畝坵、念(廿)畝坵、大坵田、百丈坵、七坵田」等,有82個村名「丘田」疊用,8個村名「田丘」疊用,可見「丘」即田,田即「丘」。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減少姓氏干擾。

93500
0.2%
tʰe 陰上

不陡、較平的地形。
吳語把「斜而不陡」叫「坦」,斜邊大碗叫「坦邊碗」、不陡的臺階「坦琴頭」,「坦」是陡的反義詞,有斜度但不嚴重,在山間指緩坡、較平整的地塊,見於吳語區各地。數量為約數,因為很難和「坦」的其他義項分開。其他義項有:
①念濁音,義大平地,見「墠」。
②石頭,見「䃪」。
③皖南有一大片「坦」地名,義不詳,待考。

94497
0.2%
tsʰɔn 陰平

[如字]

95470
0.19%
fɔn 陰平

地名裡用法多樣:
①作坊,如「麻車坊(榨油)、糟坊(釀酒)、礱坊(磨米)、碓坊(舂米)」等,這類最多。
②停船棚叫「船坊」,見於太湖地區(見左)。
③牌坊,如「宋牌坊、楊牌坊、舊牌坊」等,又叫「牌樓」,主要見於皖南。
吳語「房、坊」聲母有別,不會混淆。

96篷蓬466
0.18%
bon 陽平

「篷」在口語裡指帆船上掛的「帆」,做地名衢州、麗水特別多,如江山「竹蓬、連蓬、毛竹篷、柴家篷、中間蓬、苗篷、草紙篷」,似是棚戶,待考。

97漈磜沶濟際𮀔457
0.18%
溫州 tsei 陰去

瀑布。如文成「水漈壪、漈頭庵、漈頭面、山重漈、鄭漈」,甌、閩共同地名詞,該詞寫法很多,如「沶(見於泰順)、際(見於龍泉)、濟(見於慶元)、𮀔(見於龍遊、遂昌)」。

98423
0.17%

見於皖南,也見於浙南,會意字,各地發音可能不同。

99漕槽423
0.17%
zæ 陽平

小河、溝。
一般認為來自「漕運」(古代政府通過水道征收糧食),但從實際地名看,「漕運」對不上。吳語區的「漕」有大比例是「某家漕」的類型,而「漕河」是官道,一般不會冠以私名。語源可能是「槽」,即地上挖的溝,演化為小河流名。少數首字的「漕」還可能是曹姓。「漕」以寧波鄞州區最密集,有「庵漕、吳家漕、團箕漕、嚴家漕、朱浪漕、陸家漕」等,寧波的「漕」指一頭不同的小河,又叫「漕嘴」,類似太湖地區的浜。上海還有「漕涇、漕河涇港」等。(感謝 Electric Sheep 提供寧波方言信息)

100396
0.16%
pæ 陰平

分佈於吳語區邊緣,如池州「老屋包、趙沖包、三房包、沙包、柯村包、五里包、六房包、烟墩包」。

101389
0.15%
lou 陽去

[如字]路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102尾美386
0.15%
mi 陽上

「尾」是本字,「美[mi]」是記音雅字,如江山「田尾、雪嶺尾、泉尾、後倉塢尾、山岩尾、田坑尾」。

103384
0.15%
zɔʔ 陽入

[如字] 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104377
0.15%
dɔn 陽上

地方、所在。
「宕」是記音,和字義本身無關,方言用於「此處、那處」的「處」,也常寫成同音的「蕩」,或者寫成僅聲調不同的「塘、堂」。南北吳語都使用,如勝浦話:「該搭宕」是這裏、「個搭宕」是那裏、「宕宕有」是到處有。「陳家宕、陸家宕」相當於「陳家處、陸家處」,由於使用頻繁,「宕」在有些地方泛化為村。

105處厝闕閦𡨢374
0.15%

房屋,能單說單用,見於浙南吳語,和閩語相連。寫為「處」比較多,如麗水「王處、處後、處基底、葉處」。該地名詞民間寫法很多,網友鏡山白鹿說「慶元民間有四種寫法:處、厝、闕、{門內朱}」,網友老木補充說「還有閦{門內众},是黃業葉先生發現的,此外慶元土話還有一個寫法是𡨢{宀下居}」。閩語普遍寫為「厝」。

106364
0.14%
zian 陽平

[如字]

107段塅353
0.14%
dø 陽去

地段,相當於「那一帶」。見於常熟,如「陸家段、沈家段」,皖南也有較多分佈。

108353
0.14%
zo 陽上

排除掉1949年以後「公社」類篡改地名,可識別的有:
①古代行政地名,數十家為一社,立社長,以民制民。古代「社」一般以村為單位,但江南這種人口稠密的地方,大村可能會被拆開,吳語區「上社(7個)、下社(15個)、南社(5個)、北社(3個)、東社(12個)、西社(5個)」這類村名比例較高,可能是社制的留存。
②土地廟。如「廟社、社廟、社公塢、社公坳、社公坑」,有31個村帶「社公」兩字,可能是土地老爺。
以上僅是猜測,未得驗證。

109344
0.14%

大海裡的岩石、小島。見於浙東沿海,如象山「礁頭、田白礁、大猫礁、塔礁、小燕礁、水牛礁」。

110340
0.13%
kən 陰平

地名後綴,表示底部,相當於「腳」,比如山腳叫「山根」,南部吳語區較常見,如永嘉「大岩根、濟村、石根、西山根」。

111340
0.13%
zɿ 陽上

民間自然形成的集市,如「陸市、周市、王市」,相當於北方的「集」、華南的「墟」。

112335
0.13%
tsən 陰去

大集市。現在「鎮」是行政地名,古代江南的「鎮」大多是民間自然形成的區域性大集市。

113329
0.13%
zaʔ 陽入

[如字] 吳語地名裡又叫「斗門、碶」。

114320
0.13%
遂昌 dei

可識別的有:
①麗水地區有大量「岱」地名,如雲和「泉岱、岱山、林岱、葉杜岱、菖岱、白岱」。「岱」在當地和「袋」同音,如遂昌[dei],有的地名促化念[dəʔ],如麗水裕溪。方言義是山,松原網友蔡菜說:「慶元一帶,岱一般表示該地名所在的山相較其他周邊的山較高,前後綴的方位表示該地處於這座山的具體位置」。(感謝青田咕咕咕、陶陶、老虎提供土著信息)
②第二類「埭」的記音,主要用於北部吳語,見「埭」。

115306
0.12%
蘇州 zɿ
宜興 dʑy
常州 zʮ

雅化地名字。
墅地名分佈於太湖吳語,蘇錫常三市較集中,常州地區最多,比如:
①蘇州:蠡墅、黃墅、金墅、平墅、蕭墅、華墅里。
②宜興:談墅、虞墅、陳墅、錢墅、蔣墅、邵墅。
③常州:戴墅、徐墅、謝墅、丘墅、狄墅、花墅。
把「墅」判為雅化地名,主要依據是:
一、在聲母保守、能分「市、墅」的宜興一帶,地名「墅」音同住[dʑy],墅是禪母字,[dʑ]是塞擦音,太湖吳語禪母字塞擦音來自文讀層,這和地名的白讀习惯不吻合,可推測「墅」是讀書人用來記錄地名的「記音字」,不是民間口口相傳的「傳承地名詞」。(附:宜興地名中「墅、住」可以互用,如「周住、江穀住、小符住、黃住、英駐 留住、大符住、前留住」,其中「符住、英駐」在嘉慶《宜興縣誌》中寫為「符墅、殷墅」。)
二、蘇州地區一些見於早期書證的「墅」地名寫為市[zɿ](兩字同音且都在白讀層),如蔡佞《滸墅關地名讀音新考》證實「滸墅關」來自「許市」,「市」是江南地名常用字,意思是集市。
吳語區「墅」是個歷史悠久的雅化地名字,古代知識階層用於「改良」地名,擺脫土氣,性質類似吳語地名裡大部分「川、澤、渚」,它們都不是人民語言。被「墅」替代的地名是多樣的,以「市」為主但不全是「市」,發生時間很早。
(感謝蔡佞、宜興黃河、常州Serpens提供當地語音幫助)

116303
0.12%
lin 陽平

樹林、森林,通用語,這些地名年齡較輕。吳語「陵、林」同音,常和「陵」相混,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減少姓氏干擾。

117堡保293
0.12%
pæ 陰上

念為寶,不念鋪。在北方地名裡「堡」經常念為「鋪」,吳語地名念為「保」,從地名特點看,吳語地名「保、堡」前綴多為數字,如「十二堡、十一堡、十四堡、北九堡」,數字前綴是行政地名的特點。其中「保」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①可能來自「保甲製」,若干戶為一保,擔保連坐,人治。
②衛所。杭州錢塘江沿岸分佈著「二堡、三堡、四堡……十四堡」一串地名,據記載來自明清時期防衛錢塘江堤岸的衛所。

118埠步埗283
0.11%
bu 陽去

碼頭。
最早寫為「步」,反映語源,即「停船下腳之處」,後來寫為「埗、埠」,但「步」仍然留在地名裡。其中「步」只統計地名尾字。

119岕𡵚嶰卡271
0.11%
宜興 kʰo
長興 kʰa
陰上或陰去

山溝、山坳。
江浙皖交界處是一個山群,大小和太湖的面積相當,在這個山群裡,使用一個獨特的山坳義地名「岕」,是當地的標誌地名。如宜興「陸平岕、東塢岕、黄塔岕、小前岕、張塢岕、石門岕」。這個山群,古代是著名產茶區,所產的茶稱為「岕茶」。這個「岕」也寫成純記音的「卡」,如廣德「老鴉卡、李山卡、大西卡、小西卡、大山卡」。「岕」是個俗字,宜興一帶當地發音[kʰo],聲母送氣,韻母對應在麻韻,不在皆韻,語音和韻書裡的「岕、𡵚、嶰」都對不上,可見是個歷史悠久的土形聲字,不能用古代字書裡的音義去勉強解釋。「岕」已很少單用,主要固化於地名尾字,根據連讀變調,單字調可定位到上聲或去聲(到底是上聲還是去聲,有待確定)。《漢語大字典》記有「𡵚,jie第三聲,兩山之間,浙江省長興縣山地多有以𡵚為名的」,釋義是對的,但註音是不對的。「{山夸}」見於三門,有說「兩山之間低凹處」,疑和「岕」同,暫附於此。
(感謝UnəChance、陸新蕾、黃河等朋友提供土著語音幫助)

120261
0.1%
tin 陰上

[如字] 頂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121258
0.1%
tsie 陰平

「尖」在山區多指山峰,平原上指各種尖角地形。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122257
0.1%

主流吳語區的「窩」多是「窠」的記義,念棵,皖南地區的「窩」是官話地名。

123沿254
0.1%
ɦie 陽平

[如字] 沿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124251
0.1%
tso 陰去

榨油作坊。油車是大型設備,「榨」地名主要見於皖南,如「麻榨下、肖家榨、老油榨」。這類作坊,錢塘江北叫「油車坊」、錢塘江南叫「麻車坊」(能隱約看到原料)。

125窠科250
0.1%
kʰou 陰平

巢窩。動物的巢吳語叫「窠」,地名裡比擬人的居所,如臨安「老鼠窠、燕窠里、廣竹窠、毛竹窠、竹窠灣」。

126218
0.09%
so 陰平

沙灘、沙地。見於崇明、啟海、舟山等地名,如崇明「奚東沙、横沙、東旺沙、鴨窩沙、潘家沙、石沙、石頭沙、瑞豐沙、小沙」。沙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127搭𡍲畣墖得等旦坍笪達臺217
0.09%

吳語的一類方位、處所詞,相當於「此處」的「處」,各地語音變體很多,也可能有不止一個語源(姑且劃為一類,有待深入了解):
一、入聲類:
①搭(也寫為𡍲、塔、畣、墖,30個),廣泛分佈,這類最多。
②得(12個),見於台州,如「灣得、坦得、莊得、洋得、樓得」。(存疑)
二、舒聲類:
①旦(37個) 見於無錫、常州,如「杭家旦、龔家旦、嚴家旦、戚家旦」。
②坍(5個),見於江陰,如「常家坍、闞家坍、張家坍、單家坍」。
③等(12個),見於新昌、嵊州,如「平頭等、老龍潭等、馬坑等、梯等」。
④臺(43個),見於青浦、昆山一帶,如「陸家臺、沈家臺、施家臺、錢家臺」。
三、疑為「埭」的促化:
①達(16個),見於松江,如「俞家達、陳家達、計家達、陸家達、諸家達」,這片地區地名用「埭」很多,可能是「埭」的促化,達數只統計地名尾字。
②笪(62個),見於溧陽、溧水,如「祁笪里、楊笪里、路笪里、象笪里、趙格笪、魏笪村、義笪村、戚笪里」。

128216
0.09%

用於宗教建築,如「娘娘宫、龍皇宮、文昌宮」,道系宗教和原始宗教,喜歡叫「宮、殿、閣」,和皇帝住所平級。

129212
0.08%

今吳語沒有「泗」的地理說法,地名裡的「泗」是各種諧音,如「泗涇、泗塘、泗港」,应当解释为「私涇、私塘、私浜」,和「官涇、官塘、官浜」對立,前者是民間開鑿的河,後者是官府出資開鑿的河。绍兴地区的地名爱好者有認為「泗」即「瀃」,文獻義是「泄水門」,也可備一說。

130210
0.08%
tæ 陰上

島嶼。島是通用語,傳統地名用「峙、礁」。

131205
0.08%
tsʰo 陰平

主要用為「水車、油車、麻車」三類地名,「水車」有牽車、牛車、風車、踏車等,用于抽水灌溉,「油車、麻車」是同一件工具,用于擠壓榨油。

132204
0.08%
piʔ 陰入

主要用為山壁、岩壁,如天台「犁壁岩、石壁村、石壁嶺、石壁嶺頭、壁岩」。

133203
0.08%

徽州、南部吳語區都有這個地名字:
①山腰、山坡,見於徽州,如休寧「陽培、陰培、桃樹培、外陽培、長培、火燒培、培溪尾、培溪」。
②山上橫路,又稱「橫培、培頭」,見於文成。

134垾𪣟201
0.08%

堤岸。主要見於太湖以西的吳語區,如宣州「三垾、白字垾、姚垾、鐘垾、沈垾、衛垾、袁垾、匡垾」。

135灶竈201
0.08%
tsæ 陰去

鹽灶。
「灶」是過去海邊煮鹽組織,一灶幾十戶,見於江蘇、上海、浙江沿海,地名前綴多用數字,如「頭灶、二灶、三灶、四灶」等。《鹽鄉雜信》「一般的灶是很大的,總要佔三間屋的地位」。可見「鹽灶」不是普通的「灶」,規模很大,上面有數個眼,每個眼裡放大鍋,大鍋是平底的,吳語叫䥕(也形成少數地名,簡化為丿)。圖為《國家地理中文網》四川自貢「火井煮鹽」(不是吳語區的)。

136199
0.08%
mo 陽去

磨坊。形成地名的,一般是水力磨坊,規模顯眼,如「碓磨、水磨、公磨」等。

137197
0.08%
ȵiaʔ 陽入

可用來包粽子的大竹葉,也指這種竹子,如「里箬、小箬、箬溪、箬坑嶺」,也用為「箬帽」,即用篾做骨架、箬做內襯的雨帽,如「箬帽塢、箬帽峙、箬帽墩、箬帽礁」等。吳語的「箬」多念同「捏一把」的「捏」(老派蘇州話前aʔ),折合成普通話念「若」。

138193
0.08%
doʔ 陽入

小河流。
主要見於太湖平原,用於運河和人工溝渠的名字,在大多數地方,「瀆」屬於地名遺跡,口語裏很少單獨使用,固化在地名中。「瀆」是古老的河港通名,在六朝以前的文獻中很常見,後來在漢語中能產性衰退,變成小眾的地名詞。太湖西岸宜興地區的「百瀆」(眾多叫瀆的匯入太湖河流)讓人印象深刻,上海地區岡身以東新成陸區「瀆」地名驟然減少,唐宋海岸線以東幾乎沒有「瀆」,這有助於探索「瀆」的流行年代。「瀆」有老的,也有新的,《吳中水利全書》裡記有「新瀆」5條,可能是接近明代時開挖的。

139193
0.08%
de 陽平

有以下含義:
①用於「戲臺、高臺、炮臺」等地形和建築。
②方位處所詞,見「搭」類。
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140190
0.08%
ɦian 陽去

開闊的水面、小湖。
太湖地區的「漾」和字典義不同,指「開闊的水面」,不限於稱湖蕩,河流的開闊處也可以叫漾。過去,在較窄的河流上,船調頭不易,窄河每隔一段距離需留有「闊漾」。村中河港的「闊漾」面闊水深,是夏天全村人聚集游泳的地方,通常比較熱鬧。河港橫穿的中小湖泊也叫「漾」。如果湖裏種滿茭白、藕等作物,一般叫「蕩」,如「茭白蕩、菱蕩」,也不叫「漾」。吴語「漾」的核心義是「寬闊水面」。該詞去聲,寫「漾」音準,地名中也常寫為平聲「洋」,調不凖(溫、台地區的「洋」是「田垟」,不同)。照片為湖州「西風漾」。

141寨砦187
0.07%

甌地較多,比如文成有「周垟寨、寨後、寨裡、天狗寨、西山寨、源義寨、馱寨、沙垟寨後、天高寨、寨壟、寨下龍、馬嶴寨、中心寨」,內涵待考。

142184
0.07%
iæ 陰平

主要用為山腰,如「隔嶺腰、山腰、龍腰」。

143184
0.07%

[如字]形狀。

144181
0.07%
ke 陰上

山谷、山溝,如長興「大麥澗、響水澗、長橋澗、棉花澗、青東澗」,「澗」是本土地名,不是書面語。

145塝榜磅傍膀172
0.07%

土埂、土坡、河岸、峭壁、石墻(核心義是坡)。
廣泛見於皖南(徽州、宣州),主流吳語區不太使用,如「湖田塝、葉家塝、河塝、上塝、青山塝、饒家塝、山塝、金家塝」。

146164
0.07%

主要見於衢州、麗水、上饒,如江山「下桑淤、雪花淤、上溪淤、達溪淤、陳家淤、溪灘淤、大淤、風淤、下淤、沙淤、溪淤、黄淤、劉家淤、東山淤」,內涵待考。

147159
0.06%
m 陽上

田面積單位,地名如「二百畝、三千畝、前八畝、後八畝」。

148159
0.06%

[如字] 主要見於皖南。

149干乾墘159
0.06%
金華 kɤ 陰平

邊上、旁邊。
①干,如東陽「嶺干、塘干、上山干、坑干」、蘭溪「大溪干、西山干、石南干、麻栗干」。心無挂礙說:「金華吳語裡,干指“邊上”,音同“乾燥”的乾([kɤ]陰平),如“裡干”即裡邊、“某某干”即某某一帶」。
②墘或乾:見於泰順、蒼南,如「鳥山墘、田墘、溪仔墘、黄仁墘」,和福建的墘連成一片,此墘也是「旁邊」義,閩語。
③玕:宜興有「黃玕、後西玕、琅玕、前蒲玕、后蒲玕」,義不明,暫附於此。
其中,干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簡化字干有「幹、乾、干」三種來源)。

150窟堀崛158
0.06%

「窟」用於比拟窝,和「巢、窠」相當,地名中「窟」念入聲,和舒聲的「窠」不同音,地理上可以是山坳、角落等。如青田「雞碎窟、金窟、田堀、桃樹窟、上堀、東堀、搗臼窟」。

151畬畲斜156
0.06%
溫州 zei 陽平

山田(區別於平原上的優質田)。
境內主要見於甌江流域(溫州、麗水),浙南主要種水稻,平地上的田是優質田,人民語言稱「垟、畈」,山坡上開墾的田往往品質較差,人民語言稱「畬」,「畬」泛指品質不太好的田。甌語的「畬」和斜、蛇同音(如溫州[zei]),聲調是陽平,中古音可定位到「船、禪、從、邪」四母,和韻書裡畬「以、書」母不合,和字書義「田三歲曰畲、火種」也不完全合,活語言的意思是「山田」。今地名裡田義的「畬」是個俗語源,歷史很悠久,分佈也很廣泛。用字情況為:
①寫為「畬、畲」(異體字),如龍泉「梧桐畬、毛畲、小畲嶺、黃家畲、黃畲排、麥畲」。
②寫為同音字「斜」,如青田「包斜、上斜、周斜、季斜、烏斜、西斜、板斜」、龍泉「犁斜、上斜、高斜、大斜、烏斜、後斜、外斜」。斜的數量只統計村名尾字。
苗瑤族有一支稱「畬族」,這個名字大概是漢族給他們起的,初義可能是「種山田的人、墾荒的人」,和畬族的遊耕文化相符。(畬應當是漢語,不是苗瑤語)

152154
0.06%
tɕʰiø 陰平

絞圈屋。
網友李驥認為:「可能是絞圈」。「絞圈」是上海地區一種類似四合院的傳統民宅,地名主要用為「某家圈」,見於上海的浦東和奉賢地區,如「姚家圈、嚴家圈、蔡家圈、許家圈、朱四房圈」,松江有一個叫村「絞圈」、閔行有一個村叫「絞圈裡」。圈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感謝神死慟瞑幫忙調查)。

153154
0.06%

[如字]疑多數為園。

154153
0.06%

舂米的機械,比杵高效。
「碓」方言和「對」同音,用脚踩的叫「踏碓」,流水驅動的叫「水碓」。大水碓可同時驅動幾個榔槌,同時擊打幾個臼,場面壯觀,形成村名,多見于浙江和皖南山區,如龍游「水碓、新碓、張烏碓、倪碓、上水碓、下北碓、和尚碓、圩塘碓、山水碓」。

155峧𡋟䂭蛟絞㘼㞭151
0.06%
gæ 陽平

「螯」的派生地名詞。
①蔡佞說:「蘇州一带寫為“絞、稿、皎”的地名來自實體名詞“螯”,吳語把蟹足十只叫“螯”,音搞陽平,地名裏表示像蟹足一樣的地形,如伸入水面的陸地、山丘的餘脈等,相當於“嘴、角”」。這個說法符合地名的樸素產生機理,解決了語源問題。浙北寫為「峧、蛟」的大量地名疑與此同,用為「山的餘脈、矮山的山腳」,如諸暨「横峧、詹家峧、桂木峧、劉家峧、峧里」。
②「㘼」見於常山,音近搞,「㞭」見於開化,音近告。疑與上同,暫附於此。
③來自絞車(如拖船過堰埭、拉車過坡),清音[kæ]陰上,如蘇州「絞車里」、紹興「絞車嶺」,字面義很明顯,這類較少。

156150
0.06%
be 陽平

吳語把片說成「爿」,音「辦陽平」,地名裡指「那邊、那塊」,如「西爿、東爿、田爿裡」,相當於「西邊、東邊、田塊裡」。

157梘筧146
0.06%

引水槽。用竹管、木頭、石頭等製成,山區用於輸水、灌溉,如歙縣「下石梘、馬家梘」。

158140
0.06%
台州 vən 陽去

量詞,和「戶」同。
台州、金華一帶的方言,居民量詞「戶」叫「份」,「一戶人家」叫「一份人家」,「家家戶戶」叫「份加份人家」,地名「三份」相當於「三家村」。主要見於台州,如溫嶺「七份、九份、下四份、上五份、前五份、冷份、十八份、十份、上四份、小十八份、五份」。(感謝東越木香提供家鄉信息)

159139
0.06%

多數是「角」的雅字。
①「某家閣」地名見於蘇、滬、杭地區,是「角」的雅字,實為「某家角」,如金山「沈家閣、龔家閣、張家閣、尤家閣、家閣、柳家閣、余家閣、姚家閣」,這種記法歷史不長,在部分地區或老派口音裡,「角、閣」的韻母仍有差異,今吳語主流已混同,兩字完全同音。
②用於一些燒香建築,如「觀音閣」(12個)、「文昌閣」(4個),這是文化詞,平時老百姓並不把建築叫「閣」。

160137
0.05%
ɦin 陽平

用為「營房」18個、用為「營盤」19個,應和過去軍營有關。

161134
0.05%

地名尾綴,見於吳語最南端的泰順和蒼南,多數屬閩語、畬語地名。

162132
0.05%

古人以穀產量「擔、斗」來比劃田塊的大小,這是很多地名通行的。也有說,「擔」是秧苗的糧,「一擔田」指一擔秧苗能蒔插的田面積。吳語區見於浙江山地,如青田「三十擔、五十擔、八擔田、八擔頭、廿五擔、十六擔、七擔、廿擔」。

163127
0.05%
zɿ 陽平

祠堂。主要見於皖南,如涇縣「楊家祠、八甲祠、祠山洞、張家祠、江宗祠、朱氏祠、翟宗祠、七甲祠、定公祠」。

164畻堘塍122
0.05%

田岸、小堤。
南、北吳語區廣泛使用,如宜興「南堘、東堘、南塍、西塍、北堘、大堘」。

165岐崎歧埼其㙋120
0.05%

各地零散分佈,如:
①歧,江陰「西暘歧、老暘歧、西蘆岐、東蘆岐」。
②其,寧波沿海有「蔡家其、排其」。
③埼,境內村名「埼頭上、南埼、宣埼、吳埼頭、鮚埼」。
義不詳,待考。蒼南可能和閩語的岐一致。太湖地區的的這些字,可能是「埧」在無撮口呼地區的表現。其中「其」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166籮蘿羅120
0.05%

義不詳,待考。
①羅,見於台州,臨海有「上山羅、西羅、石羅、半嶺羅、念羅」等地名(羅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②籮,甌、閩交界地帶特別多,如遂昌「廿四籮、十三籮、天籮畈、四十籮、八籮、十八籮、八籮田、十四籮、七籮、黄籮村」。
「羅」只統計村名尾字,避免姓氏干擾。

167扇𪤆117
0.05%

見於吳江、嘉善、湖州等地,如「沈家扇、鶴脚扇、大圩扇、鱔魚扇、青魚扇」等,義不明,可能是「都圖扇」之扇。吳江扇地名在明代《吳中水利全書》裡已經出現。

168窪洼窊窳115
0.05%

主要見于宣州移民区,如廣德「黑窪、大窪、老虎窪、老田窪子、黄家窪、杉樹窪、竹林窪」,應是官話地名。窳見於象山「大窳、屯田窳」,數量極少,可能不是窪。

169澇潦114
0.05%

見於皖南,如涇縣「乾澇、金家澇、前澇、衛家澇、澇沖、琴川澇、檀皮澇、朱家澇」,內涵不詳,待考。

170113
0.04%
m 陽去

[如字]

171112
0.04%

灘塗。見于浙江沿海,如岱山「外高塗村、田塗村、大長塗山、塗口村、小長塗山、塗口頭」。

172111
0.04%
sɔʔ 陰入

河流關卡。
吳地指河港裡用於阻攔船隻通過的關卡,蘇州音同螫[sɔʔ]。據勝浦馬覲伯回憶;「我小時候,蘇州農村的村柵,常是一根可以沉人河底的柏木,柏木比水重,日裡沉在水底,夜裡用鐵鏈拉起鎖在兩岸樁上,河道就切斷了,强盗進不來。」50年代治安改善,柵逐漸拆除消失,年輕人没見過,保留在地名裡。照片為現代河柵。

173108
0.04%

淺水、湖面。見於皖南,如涇縣「石山汪、九獅汪、譚村汪、龍泉汪」。

174泓滃洪107
0.04%

河流、兩沙洲間的河道。
語源不明,太湖平原均有分佈,常熟、崇啟海地區較常見。《吳中水利全書》寫為「洪」,今常熟地名裡寫為「滃」,浦東地名裡寫為「泓」。太湖一帶的吳語,「翁、洪」在詞尾時由於連讀變調而同音,它們都是同一個地名詞。地名如:
①常熟「馬田滃、東蘇家滃、姜漁滃、毛家滃、羿家滃、六丈滃、斜滃」,歷史上非沙洲。
②浦東「長泓、薛家泓、義泓、潘泓」,沙洲區。
③海門「向洪、劉洪、大洪、牛洪、三洪、官洪、斜洪」,歷史上沙洲區。
據沙地網友倪偉斌介紹,在崇明方言裡,把兩沙之間的水道稱為「泓」,兩暗沙間的藥槽也叫「泓」,沙洲天然合攏處仍叫「泓」,有話「兩隻沙弄種不滿龍門,當中隔條泓太深特」!這種用法和「滧」相似。
「洪」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避免計入姓氏。

175104
0.04%

比較多樣,如「磨盤、棋盤、硬盤、九盤、十二盤」等。

176101
0.04%
dou 陽平

來自都圖制。
古代政府對田塊進行編號,以便征稅和管理,「都」下設「圖」,「圖」下分「扇」,這些地名前綴多為數字,如吳縣「六圖、十二圖、前七圖、頭圖、上七圖、下七圖」。

17799
0.04%

山坳、小坑,和「坑、塢、沖、嶴」同義,見於遂昌、松陽,如「天垵、内垵、徐垵、樹垵、外垵、杉樹垵、郭垵、塘垵、新垵、成垵、桐子垵、後垵」。徐睿淵《閩浙四個地名用字的讀音》認為是「鞍」。

178圲阡千遷94
0.04%

見於皖南山區,如黃山「烏木圲、畢圲、古芒圲、東圲、山下圲、旁圲、蜈蚣圲、丁家圲」、旌德「冬瓜千、林家千、楊家千、葉家千、五里千、桐林千、大面遷、上毛竹遷、塢子遷、小面遷」等。義不明,待考。其中「千」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17992
0.04%
lin 陽平

可識別的有:
①墳墓,多為歷史地名(口語並不把墳墓叫陵),地理上多為高墩,如「張陵山」、「趙陵山」、「廣富林」、「夷陵山」(左圖),這幾個都是史前文化遺址。
②疑是堤岸,地名裡常有「陵塘、林塘」並用。
吳語「林、陵」同音,常有相混。

18091
0.04%
dʑi 陽平

[如字]

181圳甽90
0.04%

水溝、堰岸。如江山「下洋圳、梅圳、周塢圳、吊廷圳、黄裡圳、毛圳」,東南方言重要地名字。

18290
0.04%

有些可能是衰落的古城,其中有33個帶「古城」兩字。

18388
0.03%

隆起的地形、較高的地貌,相當於「墩」,主要見於吳語西北部的移民區,如「王垛、鄧垛、垛西、陳垛、洪家垛、周垛」。

184凸突85
0.03%
衢州 [doʔ] 陽入

多數「凸、突」是同一個地名詞,發音為[dəʔ]或[doʔ]類。
①「凸」散見各地,如上饒「棉花凸、田凸、王家凸、朱家凸」等,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②「突」見於上饒和浙南,如上饒「坳丘突、黄泥突、陳家突、何家突、老鼠突、大突」等。
衢州的衢江區有「楊家突」,民國以前寫「楊家凸」(感謝衢州網友乏貝山人提供)。

185塭温76
0.03%

小山坞、小山坳。
①「塭」見於上饒廣豐,有「老虎塭、石塔塭、黄荆塭、赤嶺塭」等地名。
②「温」見於衢州,如江山「定家温、毛家温、後席温、舍温、黄金温」等。

186海壗75
0.03%
he 陰去

方位詞,相當於「邊、處」。
吳語地名裡主要用為「東海、南海、西海、北海」,意思是「東邊、南邊、西邊、北邊」。此「海」不是海,咸山攝保留鼻音的吳語裡,這個詞有鼻音尾,早期語音是「han」或「ham」,去聲。傳統俗字寫為「壗」,海是較新的記音字(聲調不準)。海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見蔡佞《北海、南海新解》)

18774
0.03%

石製水閘,寧波現存的「碶」常和石橋一體,在石橋的一側開有豎直的碶槽,插入板子後,河水就被切斷。見於寧波、舟山,如鄞州「潘家碶、德興碶、廟堰碶、蓉江碶、葉家碶、下水碶」。

18869
0.03%

見於皖南,如涇縣「河塌、宋家塌、漆樹塌、西河塌、新塌、陳家塌」,音義不明,待考。

18969
0.03%

鹽丁組織名,一團下分數總,相當於「生產單位」,過去政府壟斷鹽業,鹽丁是設戶籍。主要分佈在南通,地名前綴多為數字。總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19069
0.03%

大部分用為「石柱」。

19168
0.03%

見於皖南,如寧國「竹棵、毛竹棵、印棵、株树棵」等,義不詳。

19267
0.03%

吳語沒有「峽」的山谷說法,地名裡主要用為兩類:
①「夾」的加形字,即夾。
②狹窄的「狹」,吳語用來稱窄,和「峽」是同源詞。

193斗門65
0.03%

水閘,又寫「陡門」,寧波叫「碶」。如余杭「斗門橋、南斗門、小斗門、北斗門、倪家斗門、何家斗門村」。

19465
0.03%

[如字]

195汀廳60
0.02%

沙地民居「四汀宅溝」。
過去沙地人造房子,先挖一圈環繞房子的河溝,用它的土墊高宅基,再造房子,這種民居叫「四汀宅溝」,「汀」又寫成「廳」。這種河溝類似護城河,起保衛作用,東河溝叫「東汀」,西河溝叫「西汀」,南河溝叫「南汀」,北河溝叫「北汀」,「汀」特指這種環繞房子一周的人挖河溝。地名見於上海、常熟、崇啟海地區,如浦東「喬家廳、王廳、瞿家廳、季家廳、唐家廳、吳家廳宅、朱家廳、花廳、周家廳」。這里的「汀」只是土俗字,和字典上的「汀」沒有關係,生活中並不把其他河溝叫「汀」,它到底是怎麼來的?抖音SHchongming美女主持說是來自「桯」,即用「門桯、橫木」來比擬護城河,語源上有了解釋,可備一說。

19660
0.02%
tou 陰平

來自都圖制。
政府對所有田塊進行編號,以便征稅和管理,是過去的一套地理系統。清代地契上描述田的位置,常寫「某都某圖正扇某圩」,現在農村裡仍用在一些老的場合,如喪葬、關亡。蘇州農民在紙錠袋上寫地址,還沿用這套。都的面積大小,大致和「鄉」相當,地名前綴多為數字,如「八都、廿一都」。數字只統計都做尾字的村名。

197堨碣60
0.02%
休寧 xu:ə 陽入

徽州特色地名。
基本義是堰壩、河堤,也用為石墻,也用為有高低落差的水渠(此義見於趙日新《績溪方言詞典》「堨,灌溉農田的引水渠(有落差的):兩雙~要澆十來畝田」,績溪山區把無高低落差的溝叫圳,有高低落差的溝叫堨)。以上三義,可能都是同源的,山區灌溉和截流、存水緊密相連,反映山區地理面貌。
地名如休寧「高堨、堨頭、上堨、堨頭塢、高碣村、堨田、琅碣、朱家碣、朱家堨、洪碣橋、碣下」。
徽州地區「堨」的發音,和廣韻所記影母不同,謝留文《從徽語看堨字的音》根據14處徽州地名語音,推導徽州地名「堨」中古音在「咸山開口一等匣母入聲」,普通話應折合為he第二聲。

19859
0.02%
ze 陽去

[如字]

19957
0.02%
lou 陽平

可識別的有:
①鐵作坊,如「鐵爐壪、鐵爐坑」,有53個村帶「鐵爐」、12個村帶「火爐」。
①香爐,用它比擬地形,如「香爐山、香爐峰」,有32個村名帶「香爐」。
數量57只統計地名尾字。

20055
0.02%

主要見於徽州地區,如歙縣「小阜舍、石阜、大阜、阜東、高阜」,義不詳,待考。

20154
0.02%

寧波特色地名,有「施隘、王隘、上周隘、鄔隘、曹隘、甄隘」等,當地俗語「東鄉十八隘,南鄉十八埭,西鄉十八𡍲」。本地人念同「界」,不念隘,有說本字即「界」。

20254
0.02%
te 陰平

[如字]

20352
0.02%
zie 陽平

[如字] 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20450
0.02%

堤堰。見於宣州地區,如廣德「陽家壋、王家壋、梅家壋、耿家壋、白馬壋、查家壋、鐵牛壋」。

20550
0.02%

各地散見,麗水較多,如寧波「蔣家畔、姚家畔、張家畔」,義不詳,待考。

206滧校效50
0.02%
崇明 ɦiɔ 陽去

沙地吳語特色河流名。
「滧」音同「校、效」,是沙地(崇明、啟東、海門)較大河流的類名,一般是天然形成的,且一般通海。現存的「滧」絕大多數南北走向,因為崇明、啟東地形是東西長條,河流順應地形產生,「滧」本身對方向應沒有限制,它的出現可能和沙洲的形成有關,沙地地名中和「泓」相似。沙地人「崇東海客」說:「理解滧,橫貫、相交的概念很重要;滧通常橫穿一隻沙島,兩頭貫通大海,成吅狀,是漲沙過程中留下的水道;沙島兩側先漲起,中間留下縱向貫通的水道,水道兩頭仍通向海… 這個概念產生在一個沙島剛成形時。站在後人的角度看現在的地形,滧的定名不是絕對的,因為沙漲沙併,早已經歷過許多變化。」今地名,崇明有「北六滧、七滧、洪滧、北七滧、八滧」等,海門有「中橋校、洪東校、青西校、大橋校」等,啟東有「東八效、小花效」等。(感謝群「沙地一家人」島夫、如東油菜花、謙謙君子、東冬、劉先生等網友提供家鄉信息)

20749
0.02%

見於吳語區西北邊緣,如溧水「姑塘拐、柘塘拐、施家拐、灣塘拐、前塘拐」,官話地名。

20849
0.02%

[如字] 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209瀝壢49
0.02%

河流水道通名。
分佈於太湖平原周邊的松江、上海、嘉定、太倉、常熟等沿海地區,其中一半以上叫「橫瀝」,「橫」的意思是橫跨主幹河道,起溝通作用,《毛節卿太倉堈堰論》「古者既為縱浦以通於江,又為橫瀝以分其勢」。又見於上虞地區,如「深江瀝、羊角瀝、章家瀝、陳家瀝、蔣家瀝」,上虞地區的「瀝」含義暫不明。

210簾連49
0.02%
lie 陽平

多義地名。
①河流上的竹障,用於隔離河道,養魚防止竄逃,兼有防盜作用,平時關閉,有船隻進出時將其降下,過去有專人看守。
②衢州、麗水一帶有較多,如龍游「黃廷連、高連、朝北連、楊梅連、小連」,義不詳,待考。

21146
0.02%
nɤ 績溪

宣州吳語的「腦」指土墩,如涇縣「全腦、黄家腦」,它處吳語也有零星分佈,如永嘉「下段腦、水路腦」,義不詳,待考。

212退透45
0.02%
台州 tʰe55

量詞,老式房屋的排數。
見於温、台地區,當地方言「退」指同一大宅内房子的排數,相當于「進」,「三退、五退」相當於「三進、五進」。台州「一退屋」指一個回字形佈局,大戶人家「三退九門堂」,有三個回字、九個大堂。地名如:
①寫為退:如「三退、三退屋、雙退里、雙退、獨退」等。
②寫為透:如「四透里、三透里、雙透、中央透、三透、雙透里、四透、雙透、後透里」等。
寫為「退」,各地都合音,寫為「透」,只有部分地區合音。
(感謝風林火山、東越木香提供土著信息)

21344
0.02%

主要見於吳語邊緣馬鞍山,如雨山區「山東蜆、老脉蜆、金山蜆、蜆山、大頭蜆」,也見於麗水等你,如「毛風峴、山林峴、根底峴、黃碧峴、爐西峴」。音義不詳,待考。

21444
0.02%

見於徽州和麗水,如祁門「祊坑沅、鄭沅、李坑沅、溶沅、大坑沅、盛沅、汪家沅、仙洞沅、北沅、大沅、弓坑沅、鮑沅、胡沅、高沅、西沅」,可能是「源」,待考。

21542
0.02%

[如字]

21641
0.02%
溫州 ka 陰入

河汊、小河溝,見於甌地,如樂清「浹西村、花浹村、浹東村、東浹村、新河浹村、浹底、鶴浹村」。溫俞《溫州地名中典型的方言用字》「溫州人稱小河汊為河浹,或兒化為河浹兒」。方言音同夾,夾應是本字,取「兩岸相夾」來表達小河溝。

21740
0.02%

方位詞,相當於「底下、深處」,如「嶺坤、嶴坤」,見於諸暨以南的吳語區。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21840
0.02%

[如字]

219嶂障樟38
0.02%

見於南部吳語,如上饒「下樟、上樟、高樟、上高樟、下高樟」,永嘉有「東嶂、大嶂、上嶂岙、下嶂岙、嶂岙、綠嶂」,平陽有「外横障」,義不明,待考。其中「樟」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220崀埌硠良梁樑粱墚37
0.01%

散見吳語區各地,多數無法確認含義,少數能識別含有:橋樑、山頂、姓氏等,來源應是很多樣的,「梁、良」只統計地名尾字。

22135
0.01%

河岸(文教用詞)。
散見各地,「堤」是文教用詞,,土著一般不用,「堤」地名多是知識界起的,如蘇州金雞湖「李公堤」,附近農民叫「長堰、湖埂」。

22235
0.01%

見于常州、無錫、嘉興等,如「西埝頭、板門埝、崔家埝、埝張門、埝斗村」等。「埝」地名常用義是「土堤」,但吳語區的「埝」是否也如此,待考。

22335
0.01%

見於嘉興,如「屠家沼、陸家沼、斜河沼、姚家沼、牛屙沼」,義不明,待考。

224棟堹埬𥓝34
0.01%

有說「堤壩、河岸」(待證),其中{土忠}見於開化,「堹」見於江山。(據劉美娟《浙江地名疑難字研究》)

22533
0.01%
ɦoʔ 陽入

鍋。吳語稱鍋為「鑊」,用於比擬地形,如「底鑊、大鑊頭、鑊底灣」等。

22633
0.01%

地名後綴,表示位置、所在,見於浦江,如「店來、田來、山灣來、燕窠來」,疑為吳語的「在」,待考。來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22733
0.01%

古江東湖蕩通名。
明《吳中水利全水》記載帶「泖」水澤22處,遍佈蘇州、昆山、吳江、松江、青浦。今「泖」村名主要分佈於松江、平湖一帶,如金山「泖頭、横泖頭、泖上、泖秀浜、泖涇港、西泖村、泖灣、泖橋村、泖莊浜、北泖橋、新泖、泖海頭、小泖涇」,是「古三泖」地區。

22831
0.01%

見於皖南,如歙縣「下岔、高岔、大岔、峽岔、湖岔、汪岔、小岔」,義不詳,待考。

229矴町丁31
0.01%

又稱「矴步、矴埠」,淺水中供人踩踏通過的石墩,地名如「矴步頭、矴步壟」,又寫町,如永嘉、黄岩都有「町埠頭」村名。

23030
0.01%

「前」的方言音。見於南部吳語,如「坑徐、寮徐」,由于易和姓氏相混,統計數量僅粗糙參考。

23129
0.01%

來源於「葑田」,又叫「浮田」,古人利用水上浮島種植作物,這種浮島據說是利用「葑草」製作,田可以移動,需用繩子拴住,也可以被偷走。今地名主要見於紹興地區,如「王家葑、孟家葑、鄒家葑、鑒葑、勞家葑、駱家葑」等。

232墟塸29
0.01%
tɕʰy 陰平

古老的聚落名,太湖一帶的「墟」和華南的「墟」不同源。
①華南地名有個「墟」(也寫為圩、虛),意思是集市,念曉母,太湖地名也有個「墟」(也寫為塸),音同區,念溪母(如蘇州[tɕʰy]陰平)。從語音來看,它們不同源。蔡佞說:「古江東地區將村稱為“墟”,如陶潛《歸園田居》“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墟裡”就是村裡,百姓住的村落叫作“墟”,太湖地區的墟屬於殘跡型地名。」太湖地區的「墟、塸」村名,大多比較古老,比如蘇州的「戴墟」,見於北宋郟亶《水利書》。(見蔡佞《釋墟》)
②集市義、曉母的「墟」也見於吳語,如廣豐[hə]陰平,亦寫為「圩」。
③紹興也有「墟」地名,音[ɕy]陰平,含義不詳。

23328
0.01%
dø 陽平

古代政府管理鹽民有「場、灶、團、總、甲」等名目,「團」相當於「生產區」,地名前綴多為數字,如「二團、三團、四團、五團」等。有些「團」地名可能是「潭」的記音。

23428
0.01%

有說「征稅處」,境內尾字帶務的地名有6個「大務、務谷、務下、何務、黄務、那務、蔣司務」。

235𡺭貢𡔕27
0.01%
溫州 kon 陰去

小山脈、條形山,和「鿍」近義,但不同音。
主要見於溫州,如「芬頭貢、頭貢、牛欄貢、石頭貢、姚頭貢」。語源上,可能是「鿍(土夅)」的同源詞,亦和「虹」(天上的條)同源,核心義都是條狀物,上古東部。

23627
0.01%

見於環太湖,吳興有「馬家圻、陳家圻、往圻」、無錫惠山有「戴圻、華圻」、吳縣有「豐圻、長圻」,待考。

23726
0.01%

婺源地名用為池塘、水邊,有「陂下村、陂坑、大古陂」等村,「陂」是個古老地名詞,規則音和屄相同,各地實際語音有所避諱。

23826
0.01%

大量見於江陰,如「尤家墊、張家墊、朱家墊、邢家墊、龔家墊、楊家墊、王家墊、金家墊」,內涵不詳,待考,墊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23926
0.01%
tø 陰上

一種漁具。
用竹障把魚、蟹導流到一個籠子裡,竹障是固定的,籠子定期取。「籪」一般固定設置在丁字河道口,至今仍有使用,吳語音短(陰上,和斷的清、濁兩音都不同),蘇嘉滬一帶較多,如海鹽「楊家籪、陶家籪、黄家籪」。

24025
0.01%
dæ 陽上

[如字] 道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24125
0.01%

散佈于吳語區,數量不多,如舟山「大竹管套、小套、漲網套村、樟套、小竹管套」、張家港「後套圩、南横套、新套、套南埭、老套沿埭、套沿埭村」等,義不明,內涵待考。

242濠壕24
0.01%

主要見於湖州,如南潯「清水濠、苕濠裡、田濠裡」,有說「溝、小河」,待證實。

24324
0.01%
溫州 tan 陰上

「丼」是俗字,從北部的常州、蘇州到南部的溫州,地名裡都能見到這個字。温州話的這個地名詞是清聲母、陰上調,和潭、蕩都不同音。「丼」的基本義是「凹陷」,溫州人把酒窩叫「酒丼」,在地名裡「丼」多和「凹地」有關,地名如文成「米來丼、岩丼、野猪塘丼、石磚丼、垟丼」。

244堠垢侯24
0.01%

即「烽堠」,古代防倭用的烽火臺。民間又叫「砲臺、煙墩」,見於象山、舟山,如「西堠、小西堠、外東堠、東堠、裡東堠」。(據王建富《歷史上的海防與舟山群島地名之關係》)

24523
0.01%

見於吳語區西北邊緣地帶,如銅陵「佘家泊、王家泊、楊家泊」,官話地名。

24623
0.01%
tɕʰioʔ 陰入

彎曲。地名裡「九曲、十八曲」最常見。曲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247坌奔蓬犇𤱙𡊖𡍋22
0.01%

田地。據網友小麥哥:「𡍋是荷地話的計量單位,一𡍋田指山中開出的一片田,小時候常聽老人講一𡍋田幾擔秧來計量」。 見於南部吳語,各地寫法很多,據劉美娟《浙南地名俗字考釋》:「坌」見於松陽、遂昌,「𡊖」見於文成,「奔」見於磐安,「𤱙」見於麗水,「𡍋」見於慶元,「犇」見於雲和,「蓬」見於常山。(感謝網友「青田咕咕咕」幫助)

24822
0.01%
kuø 陰去

道觀。「觀」在地名裡常用為「觀音」,不是類名,數量裡只統計以觀結尾的地名。

24922
0.01%

[如字] 戶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250渰崦淹22
0.01%
iø 陰平

小湖泊。
過去,太湖一帶把小湖泊叫「渰」(淹的異體字),老地方誌裡時常能看到,如蘇州的金雞湖叫「金涇渰」,現在這個地名詞衰落了,難得一見(可能是嫌其晦氣)。蔡佞說:「渰在蘇州西部山區寫成“崦”,光福有“西崦”(左圖),老百姓音“西淵”。」

25121
0.01%

見於徽州,如婺源「下呈、外宋家呈、宋家呈、大呈」,音義不詳,待考。

25221
0.01%

散見各地,吳語沒有「沽」的地理說法,疑為各種記音(如古、顧等)。地名如「泗沽涇、沽塘、西沽瀆、東沽瀆、半河沽」。

25321
0.01%
kuø 陰上

[如字]

25421
0.01%

沙石灘。主要分佈在皖南長江沿岸,如「磯灘、小磯頭、烏龜磯場、汪磯、板子磯」。

25521
0.01%

[如字]

25621
0.01%

見於皖南。

25720
0.01%

見於甌地,如「茶寮架、小架、稻戟架、西架」,義不詳,待考。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25820
0.01%

即「上」的方言音,吳語一般是「浪」,有些地方失去輔音尾,變成「佬」,地名見於上海金山,如「杜厙佬、墳屋佬、大屋佬、蔣涇佬、斤佬、塘佬」。

25920
0.01%

見於武義,如「高舒、壇頭舒、平舒、陶舒、黃寶舒、柳舒」,音義不詳,待考。

260屯囤20
0.01%

各地零散分布,內涵待考,「屯、囤」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26120
0.01%

集中於桐廬,有「後坨山、下竹坨、高坨坪、竹坨、西塢坨、球坨塢」等村,音義不詳,待考。

26220
0.01%

拉犁時套住牛背上的V形或U形木頭,用它比擬地形,如「牛軛、犁軛溝、軛頭灣、牛軛塢、牛軛嶺、黄牛軛磨」等。

263崖涯19
0.01%
ŋa 陽平

見於南部吳語,如開化「石崖嶺、石崖頭村、石崖底、石崖娘碓、松崖村、石壁崖」。

26418
0.01%

地名裡的「滸」一般是許姓,但吳興地區的「滸」用於「某家滸」,不可能許姓,如「見於吳興,如「唐家滸、朱家滸、鄭家滸、凌家滸、芮家滸、下凌家滸、張家滸」,音義不詳,待考。

26517
0.01%

見於平湖,如「塘海廓、符家廓、趙家廓、倪家廓、斜路廓、姚家廓」,義不詳,待考。

26616
0.01%

見於黃岩,如「岩恩、外恩、下恩、徐恩、中恩、蔡恩、毛恩、皇恩、月恩」,義不詳,待考。

26716
0.01%

見於宜興一帶,如「江谷住、小符住、周住、黄住、留住、大符住、前留住」,疑為以下:
①可能是「墅」的記音,隔壁蘇州、常州這類地名寫為「墅」(感謝Serpens提供信息和見解)。
②隔壁江陰叫「住基」,意思和「宅基」同,「住」可能是「住基」之省。

26815
0.01%

場子、平地,閩語地名,見於蒼南,如「埕内、大壩埕、磚埕、大埕」。

26915
0.01%

攔水壩、堤岸。主要見於紹興地區,如嵊州「砩水、砩頭村、小砩村、大砩口村、俞家砩村、砩頭灣、石砩村、砩前村」。

27015
0.01%
台州 gan 陽去

「筻」是台州等地的一種竹,這種竹子長不高,用於曬衣服叫「筻廊竹」,用「筻」編的籬笆也叫「筻」,是地名的來源。筻[gan]陽去,當地方言有「阻礙、卡住」的意思,可能是這種竹名的來源(常用為籬笆)。主要見於台州地區,如「下竹筻、旺竹筻、筻頭、雙夾筻、筻塘裡、雙甲筻、筻頭村、夾筻」。
(感謝東越木香、索然Faraway提供土著信息)

27115
0.01%

散見各地,如「塹頭、徐家塹、黄家塹、石谷塹、塹坑」,音義不詳,待考。

27214
0.01%

見于溫州地名,如「東炮、烏炮、炮頭、炮兒頭、金田炮、炮背」等,甌語指小山崗,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據盛愛萍《溫州地名中的方言字及規範問題》)

27314
0.01%
sɿ 陰平

古代官府機構,有三個村名叫「巡檢司」,但「司」大多是記音字,來源複雜,如「司涇、黄司塢、司姑基」等。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27413
0.01%

見於甌地,如「山百仰、上國仰、上仰、蛙蟆仰、鋤頭仰」,音義不詳,待考。

275墐琴勤13
0.01%
dʑin 陽平

臺階,音同琴。
見於太湖周邊,如吳江「小二墐、中二墐、幫墐、三墐」、南潯「獨勤、長勤」,當地方言,臺階叫「墐頭」,一階二階叫「一墐兩墐」,地形上,高田叫「上墐」,低田叫「下墐」。「琴、勤」是記音字,只統計疑似數量。{土兢}見於湖州,有說「溝上的路」,疑即墐,暫附於此。

276埧具巨炬12
dʑy 調不詳

大堤、塘岸。
據蔡佞調查,西山島的農民仍把太湖的堤岸叫「具」,他說:「今天太湖地區寫為巨、炬、具、{土巨}的地名,地理意義是大堤,舊字是埧」。有些農村語言沒有撮口呼,這個地名也寫成「岐、歧、棋、㙋」等。這類地名主要分佈在太湖周圍、吳淞江沿岸,如吳縣「下巨里、灣具、吳家炬、四古具、油車具」等。

27712

見於宣州,如廣德「油家開、柏大開、杜開、考開、趙家開」,內涵不詳,待考。

27812

見於常州,如「史家野、戚家野、陸家野」,內涵不詳,待考。

27911
tʰu 陰上

[如字] 數量只統計地名尾字。

28010
上海 ləʔ

潮溝、沙洲河流。
見於上海沿海地區,浦東有「新泐、小泐港、石皮泐、白泐、馬泐港、南泐、北泐、中泐」,奉賢有「二泐港、大泐」。據南匯網友李驥告訴:「泐是海水漲潮時最先進入、退潮時最後退出的灘塗上的泐溝,隨著泥沙淤積,幾經圍墾造田,泐口逐漸外移,破泐成港。」方言音同「肋條、肋骨」之肋,可能是語源。(感謝神死慟瞑、新袂幫助)

28110

見於張家港,如「梁案、周案、梁潮案、西徐案、東金陳案、東徐案、西金陳案」,義不詳,疑為庵(不是尼姑庵,是茅棚),有三個地名叫「茅案」,待考。

282厫廒敖10

古代倉庫,一般是官府設置的,地名疑似,不完全確信。

28310

見於衢州、遂昌,如「洋西巒、桃花巒、上岙巒、山前巒下巒、高巒、西山巒、吳塢巒」,音義不詳,待考。

28410

見於廣豐、浦城,如「谷夵、松樹夵、東山夵、廣東夵、牛尾夵、漫頭夵、夵下」,音義不詳,待考。

2859

見於浙江沿海,如玉環「下湫、大湫塘、上湫」,音義不詳,待考。

2868

見於婺源一帶,如「裡汪槎、千槎、下槎、下千槎」,音義不詳,待考。

2878

見於歙縣,如「宋家那、郝家那、許家那、焦家那、劉家那、鮑家那、方家那」,内涵不詳,待考。

2887
ze陽上

①吳語「巉」[ze陽上]指陡、坡度大,和「坦」互為反義。
②有認為:「巉頭」即「舌頭」,吳語「舌」有「虧本」的意思,諱為巉[ze],地名裡比擬凸出地形。(據劉美娟《象山地名生僻字字義源考》)

2896

見於廣豐「塘墀村、金墀村、塘墀畈、木墀山」、開化「均墀」,音義不詳,待考。

2906

見於上海的奉賢、閔行,如「河頭奴、窑奴、盧溝奴、孫家奴、塘海奴」,義不詳,待考。

2916

房子的量詞,一座稱「一斢」,見於寧波等地,如慈溪「毛三斢、二斢屋、獨斢屋」、江北區「三斢童、四斢」、鎮海「雙斢」。

2925

見於甌地,數量不多,如泰順「南僻、大壟僻、長僻」、蒼南「錫僻」,義不詳,有說「山坡」,待考。

2935

見於宣州,如何旌德「土地汶、汪家汶、湖田汶」,義不詳,待考。

2945

吳語平原地名裡的「礱」一般指木磨,一種讓穀脫去殼、變成米的工具,如「礱坊、礱糠浜、野礱坊」等。浙南山地的「礱」一般是「壟」的異體字,見「壟」釋義。數量是第一種。

2954

見於宣州,如「長嶗、王家嶗、北嶗、塢嶗」,音義不詳,待考。

2964

見於松江、海寧,如「石家罅、方家罅、談家罅」,音義不詳,待考。(吳語裡「罅」字用為縫隙,土話叫「哈啦」)

2974

散見於浙江,有「後垟崢、皂羅崢、河崢、大崢、越王崢」等,內涵不詳,有說是「紹興一帶的山體通名」,待驗證。(據吳玲雅《紹興村名文化初探》)。

2983
宜興 tɕʰy 陰上或陰去

吳語區的「渚」一般都是「嘴」的雅字,表示凸出地貌,音同嘴。宜興張渚一帶少數幾個地名「渚」地名較特殊,和「嘴」不同音,念同「區」的上聲或去聲(連讀變調中較難分辨),聲母送氣,和「渚」字音不合,地名如「張渚、西渚、潼渚」,只固化用為地名,一般不單獨說,地形義不明,語源不明。(感謝談逸蕾提供家鄉地名信息)

2993

見於上饒德興,如「上裡垣、杜窩垣、五家垣」,音義不詳,待考。

3002

宣州有「代垤、汪垤」,音義不詳,待考。

3012

蒼南有「横浚、牛頭浚」,音義不詳,待考。

3022

蘭溪有一個「黃湓村」,池州也有一個「黃湓村」,音義不詳,待考。

3032

金華婺城區有「馬槽基凵、田坪凵」,音義不詳,待考。

3042

泰順有「葉嶨」,文成有「半嶨」,音義不詳,待考。

305氿2

湖泊。宜興的一個特色地名,有「東氿、西氿、團氿」,三個湖泊連在一起,該地名字實為專名,非類名。

306硳𥕐1

見於磐安、縉雲,地名有「硳舊、硳背、硳上、硳下、硳圩坑」等,當地方言把瀑布稱為「硳、𥕐」,語音一說音同「石」。(感謝縉雲網友昭賢提供信息)

307補充

見於磐安,音不明,有說「石頭」。(摘自地方誌)

308補充
溫州 iau33

見於永嘉,有「西~、下~垟」等,有說「灘林」。(摘自盛愛萍《溫州地名中的方言詞及其規範問題》)

309補充

見於古徽州,音義不詳。(摘自徽州方載之《啟蒙雜字》)

310補充
溫州 dzai212

見於永嘉,有「廿四~、井蓋~」等,有說「小山頭」。(摘自盛愛萍《溫州地名中的方言詞及其規範問題》)

311補充

見於奉化,音義不詳,有說「音近莊」,又說「或近常」。(摘自地方誌)

312補充

見於仙居,有說「山崗」。(摘自地方誌)

313補充

見於天台,有說「山脊」。(摘自地方誌)

314補充

見於嵊縣、余姚、奉化、嵊縣等地,有說「山脊」。(摘自地方誌)

315補充

見於安吉,有說「竹林成片」,疑即垟。(摘自地方誌)

316補充

見於義烏,有說「音近敢、義竹園」。(摘自地方誌)

317補充

見於江山,有說「園子」。(摘自地方誌)

318補充

見於黃岩、麗水,怪字,有說「音近剛、義水溝」。(摘自劉美娟《浙江地名疑難字研究》)

319補充

見於青田,怪字,有「內~、外~、西坑~」等,有說「音近坳」、又說「音近古」。(摘自劉美娟《浙江地名疑難字研究》)

320補充

見於仙居,字形是「水」的左邊,有說「音近啊、低窪山地」。(摘自劉美娟《浙江地名疑難字研究》)

321補充
溫州 tsɿ42

見於文成,有「前壒、壒後」等,有說「傾斜、凸出」。(摘自盛愛萍《溫州地名中的方言詞及其規範問題》)

322補充

「嘾頭」見於象山,有說「嘾頭音似蛋頭,方言義是凸出」。(據王鈺、殷曉傑《寧波地名考三則》)

323補充

見於泰順,有說「堤壩」,疑即碇,可能由停船發展而來。(摘自地方誌)

324𤱩補充

見於文成,音義不詳,待考。(摘自地名誌)

325𡷐峎補充

見於雲和,有說「山崗」。(摘自地方誌)

326補充

見於古徽州,今上饒有「朱砂硔」,音義不詳。(摘自徽州方載之《啟蒙雜字》)

327補充

見於甌地,有說「和壟同義」。(摘自地方誌)

328𥕍補充

見於遂昌,有說「岩石」。(摘自地方誌)

329補充

見於古徽州,音義不詳。(摘自徽州方載之《啟蒙雜字》)

330𥐙補充

見於古徽州,音義不詳。(摘自徽州方載之《啟蒙雜字》)

331補充

見於徽州,音義不詳。(摘自徽州方載之《啟蒙雜字》)

332浿補充

浿見於泰順,溝、小河,閩語地名詞。(摘自地方誌)

333補充

見於遂昌,有說「音近虛,義流水、瀑布」。(摘自地方誌)

334補充

見於明清昆山地區,水澤通名,{土農}見於無錫,疑同附此。(摘自《吳中水利全書》)

335汜圯補充

見於婺源,如「大汜、大汜段、大汜村」等,有說「橋」義。(據程平姬《婺源方言地名探析》)

336𡊀補充

①見於淳安,有說「山坪」。②見於婺源。有說「坡地、澗溪」。③見於古徽州,音義不詳。(摘自地方誌)

337䃪壇𪿖坦補充
遂昌 dan221

見於浙南,據劉美娟《麗水地名「𪿖」字探源》,義為岩石,地名用字有「䃪、壇、𪿖、坦」等。

338補充

見於象山,有「老鴨隤、下隤」等,有說「均因地形低凹得名」。(據《象山縣地名誌》)

339補充

見於黃岩,有說「塘岸」。(摘自地方誌)

340補充

見於金華,音義不詳。(摘自地方誌)

341補充

見於常山,有說「當地話把畝叫仲,有地名如“九仲、十仲”等」。(摘自地方誌)

342𪤅補充

見於古徽州,音義不詳。(摘自徽州方載之《啟蒙雜字》)

343𪨱補充

見於象山,有說「尖山」。(摘自地方誌)

344𪮐補充

見於麗水,音義不明。(摘自地方誌)

345𫠡補充

見于永嘉地名「外𫠡、中𫠡、底𫠡」,音義不詳。(摘自地名誌)

346𬎪補充

見於長興,有說「涵管」。(摘自地方誌)


簡介:

  上表統計吳語區251834個自然村名(該區實際自然村總數可能在30萬-35萬)的後字,得到512個類名,分為306組,另摘錄境內地方誌、論文中所見冷僻類名40組(補充),共計類名346組。釋義目前還不完善,熟悉的寫得較詳,不熟悉的寫得較簡,還有不少「待考」,尤其宣、徽地區的地名,我了解不多,急需補充釋義。釋義來源有以下:
  ① 從小在蘇州農村生活中對地名、方言的認識和體會,以及所到之處問人的積累。
  ②「吳語學堂」群網友們對家鄉地名認識的分享。
  ③ 吸收了蔡佞的考釋成果,比如太湖平原的「具、絞、墟、崦」等地名,過去很迷茫,蔡佞提供了很好的解釋。
  ④ 吸收了地方誌、論文裡我認為可信的信息(可信指立足於土著的說法,不依賴查字典)。
  類名註音不標地點的是蘇州音,非蘇州音註明地點。
  考釋原則:(1)音第一,字第二;(3)文盲的認識第一,讀書人的認識第二;(2)土著的說法第一,字典的說法不用;(4)語源的樸素性:地名詞一般來自老百姓生活中極常見的某樣事物的比擬,有些地名詞也可能是已消亡族群語言的遺留。
  (配图来自网络,如有冒犯,通知即删)


寒寒豆(顧國林)

2020/04/23


參考材料:

蔡佞《釋墟》《說圩》《說說江浙地名中的浜》《吳語地名涇的釋義和歷史演變》《北海南海新解》《滸墅關地名讀音新考》《地名俗字形成方式及成因考察》 陳橋驛《論浙江省的方言地名》 程平姬《婺源方言地名探析》《婺源方言地名特徵》 崔山佳《浙江地名中的鹽文化》 丁愛俠《寧波古代鹽業與寧波地名》 杜曉波《永康縉雲一帶川尾化地名考析》 樊瑛《奉化地名文化初探》 范炎培、鐘敏《略說常州地名中的方言字》 范炎培《常州地名語源探析》 費鴻虹《無錫自然村村名的語言文化研究》 顧國林、蔡佞、陸新蕾《蘇州地區村落地名通名的歷史層次研究》 郭樹清《崇明地名雅趣》 韓海龍、竇立毅《南通地名中的鹽文化資訊及旅遊功能分析》 洪瑞欽《對溫州地名中幾個方言字音義的探討》 侯慧粦《浙江省河湖地名考》 侯嘉媛《明清以來婺源地名景觀演變初探》 侯友蘭《紹興地名文化初探》 許建菲《蒼南地名與文化初探》 金武斌《探析甯海地名的語言文化特徵》 賴誠晟《遂昌地名文化初探》 李如龍《漢語地名學論稿》 李小凡、陳寶賢《從港的詞義演變和地域分佈看古吳語的北界》 淩晶晶、唐曉嵐《太湖流域中蘇州市金庭鎮、東山鎮村地名研究》 淩申《地名與歷史時期江蘇海岸變遷的相關研究》 劉皓《閩浙贛地名通名的語源、歷史層次及地域文化分析》 劉美娟《麗水地名𪿖字探源》《象山地名生僻字字義源考》《浙南地名俗字考釋》《浙江地名疑難字研究(專著)》 柳瑛《試論紹興自然村地名的分類及其含義》 樓志新《舟山漁農村地名命名方式及文化學特徵》 呂圓圓《明清以來青浦地區漁業聚落地名研究》 馬宏《新昌地名文化初探》 錢曉勤《江南方言地名用字研究》 任嵐嵐《略論上虞地名的文化內涵》 邵則遂、王薇《論表水域義的古楚地名陂》 盛愛萍、王建華《從地名看溫州的移民》 盛愛萍《溫州地名中的方言詞及其規範問題》《從溫州地名看浙南的道教文化》 石紹浪《江蘇省鄉鎮地名用字及其類型》 史濛輝《地名異讀的原因》 宋秀秀《余杭地名文化初探》 孫峰《舟山地名與古代海鹽生產》《舟山地名中的鹽文化元素》 談逸蕾《略說宜興地名字氿》 王晨欣《淳安地名語言符號特點及文化內涵》 王繼萍、賈文毓《浙江省鄉級地名的語源類型與分析》 王建富《歷史上的海防與舟山群島地名之關係》 王蘇蘭《說佘族地名詞寮》 王鈺、殷曉傑《寧波地名考三則》 王振忠《歷史地名變遷的社會地理背景—以明清以來的皖南低山丘陵為中心》 韋樹關《釋圩墟虛》 溫俞《溫州地名中典型的方言用字》 吳漢江《音近字替代以江蘇老地名為例》《同音字替代以江蘇老地名為例》 吳玲雅《紹興村名文化初探》 謝留文《從徽語看堨字的音》 徐夢《青田地名文化初探》 徐睿淵《閩浙四個地名用字的讀音》 徐雪仁《淺議江蘇農村聚落地名》 徐雪英《鄞州地名的文化探析》 薛理勇《浦東地名中的團和灶》 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 張鴻奎《浦東新區移民地名及移民由來研究》 張利民《象山地名中的鹽文化》 鄭君龍《地名坑的意義及其地理分佈》 鄭張尚芳《方言中房子的說法》 周妤婕《義烏地名的語言文化研究》 趙日新《績溪方言詞典》

 
蘇ICP備17001294號 | 0.49MB 0.93MB 0.009s | 材料如有冒犯通知即刪